□陈朝辉(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金龙学校语文教师)
【内容摘要】: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有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即“依法治校”“自主管理”“经费保障”;二是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要有一支敬业精业的教师队伍,要有一个和谐、积极的人文环境;三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以文化为网,以课堂为面,以德育为线,以美育为点。
【关键词】:
高质量 依法治校 自主管理 网 面 线 点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不言而喻,要赶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教育也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更应如此。
那么,中小学校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呢?
一、“高质量发展”前提条件
1、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规范化,依法保障学校、举办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
学校依法治校依据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等。
依法治校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不然,学校的发展是走不远、长不大的。
2、自主管理
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实现自主管理,学校才有高质量发展的可能,否则,学校的发展永远摆脱不了“程式化”“机械化”“牵着鼻子走”的桎梏。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给学校自主管理的权力,避免扮演“无心不操”的“婆婆”的角色。给学校自主的权力包括自主“开门”权、自主“用人”权、自主“花钱”权。
自主“开门”权是指给学校一个自主发展的清静、清新、轻松的环境,不要轻易去学校打扰正常的教育教学。不能让学校成为各级职能部门频繁检查的“路口”、参观视察的“窗口”和配合工作的“借口”,那样,学校疲于应付,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些“务虚”上。有些地方要求学校协助做家长工作交医保、骑摩托车戴头盔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损害了学校的公众形象。
自主“用人”权是指学校有相对自主的人事管理权。通过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激活学校的管理,形成“能者上”“庸者下”“惰者出”的良性用人机制,而不是调入教师学校“没权管”,调出教师学校“没法管”。
自主“花钱”权是指学校有相对的经济自主权。有些地方人为限定了学校的经济自主权,学校花钱处处掣肘、步步蹩脚,调动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些地方规定:1、每月绩效工资和年终综合绩效奖三七开,70%部分注入教师工资卡,30%部分打给学校自主处理(又设定了发放的标准和时间),这样,学校对这一资金的自主权几乎为零,学校制定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根本无法落地,失去了对教师的考核主动权和实际意义;2、课后服务费专款专用。但实际上干涉太多,学校无法落实;3、“不准违规超标准发放津补贴”。什么是“违规”?什么是“超标准”?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学校账上没钱,负债发放才是“违规”;挪用或套取学校公用经费发放才是“违规”;如果学校通过勤工俭学和外部募集争取到的资金用于奖励、补贴给教师不能算“超标准”。各省各地教师津补贴标准不同,差别也比较大,这个“不准违规超标准发放津补贴”的规定非常不公平。有些学校账上即使有钱也不敢发给业绩和能力突出的教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流入待遇更好的其它省市的学校去。
其实,上级职能部门只要规定中小学校财务工作的几条红线——禁止乱收费、乱开支、违规负债、虚列开支套取资金等行为就可以了,其它理应给予学校一定的经济自主权。
3、经费保障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核心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俗语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发展,缺乏经费保障,寸步难行。因此,财政部门应该保障学校的各项经费优先、足额到位。
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1、要有一支敬业、精业的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团队;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班级;一批好教师,就是一所好学校”,此言一点也不假,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团队的素质息息相关,只有“教师”高质量了,学校才会高质量发展。
2、要有一个和谐、积极的人文环境
荀子在《劝学》中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好的环境能造就一个人。学校如果有一个和谐、积极的人文环境,则师生教、学皆有所安、有所乐、有所成。只有“环境”高质量了,学校才会高质量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策略
1、以文化为网,构建师生幸福家园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校园文体概括来说包括四个系列: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即学校的办学理念,包括办学目标、一训三风等。学校的精神文化必须要因地、因时制宜,既有个性化,又有普适性。
物质文化,是学校依据精神文化物化出来的校园布局、校园环境等。学校的物质文化要雅洁、丰富、舒适、安全。
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管理模式、治理机制、行为规范等。是学校精神文化落实的保障。学校的制度文化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要做到有法可依、严宽相济、赏罚分明。制度的作用是约束和激励,目的是在学校形成自觉、主动的人文环境,最大程度地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外化于形的表现,如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各种教学行为的外在表现等,一般来说,有好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学校的行为文化也会同生共长的。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建出学校的方化网,成为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幸福家园。
2、以课堂为面,唤醒学生生命潜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教学双边活动的大舞台。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可见,学校要通过课堂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潜力。
学生可以唤醒的生命潜力有哪些?用现在最前沿的说法,那就是“核心素养”——学科知识与能力、思维与创新、情感与态度、社会与文化。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唤醒学生的生命潜力呢?
(1)具备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平等交流。
(2)具备能够上好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素养。即有学科融合、知识迁移运用、深入浅出、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
(3)能够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一是能把控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收放自如;二是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讲练式、问题导学式、导学案自学式、探究合作式、展示合作式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既不拘泥于某一种,又不牵强附会;三是能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依赖它,不被它牵着走;四是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一致化的教学手段;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4)落实作业布置与讲评。作业布置少而精,及时批阅并反馈。
总之,如果能够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喜欢你上的课,课堂肯定是高质量的。
3、以德育为线,引导学生终生成长
《易经》开篇第二言就说“厚德载物”;《大学》有云“德者,本也”。事实也证明,教育培养人才,道德放在首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再有能力,如果品行不端,轻则是个歪材,重则对社会有害。但人非生来就是“君子”,也非生来就是“小人”,要靠道德来教育和引导。所以,德育于人是一根射线而非线段,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伴随着人的一生。
4、以美育为点,赋能学生特色多元发展
中小学校要成为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温床、艺术表演的舞台。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音体美劳(科)等学习和表演的机会,赋能学生特色多元发展,为其自身成长蓄势,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四、“高质量发展”的其它保障
教育从来就不是学校的单边活动,而是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主监督的联合行为。其中社会参与和民主监督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约束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整体上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学校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惠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辈生逢其时,应当见机而作,乐见其成,不止于远。
来源:红网
作者:陈朝辉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