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澄(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 ) 指导老师:胡艺华(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开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广阔前景,擘画了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美景。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既是高校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又是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澎湃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质量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堂,需在三措并举、同向发力上打好“组合拳”。
找准思政课堂的契合点
着眼于思政课堂的需求,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涉农高校特性,找准契合点构建紧密联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这不仅彰显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为新征程上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提供了重要遵循。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涉农高校思政课堂肩负着重大责任。基于此,应深入挖掘农村改革案例,通过生动讲解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涉农院校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价值,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与农村发展的紧密联系。思政课堂必须因时应势、掘井及泉、凝心铸魂,“讲透”农村改革的初心与决心,“讲活”乡村振兴的方向与方法,“讲深”涉农院校大学生投身其中的阈值与价值。再者要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通起来、一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更是寄予殷切期望:“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诸多论述汇集在一起,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教育内核始终是培养既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又具备复合型知识的新时代人才。涉农高校思政课堂必须立足此教育内核,激励大学生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增强思政课堂的共情力
“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质量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堂,要求思政课必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从而突显温度、触动心灵、传递力量。首先,思政课堂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把道理讲得更加亲和、更有魅力、更有效果。例如,大学生村官彭万贵在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立志成大事、不在于成大官,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通过讲述他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故事,激励学生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乡村带去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王灵光,回到家乡漯河创办农业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长久活力。通过讲述他躬身农田、授之以渔的故事,在学生心里播撒下“爱农兴农”情怀的种子。其次,要与大学生思想热点面对面,回应其热切关心的问题,提升他们对“三农”工作的认知和热情。今时今日的农村已非昔日模样,农村与落后不再划等号。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乡村创业有前景、乡村基层工作有希望、农业科技创新有未来,大学生去农村有出路、可作为。并且,献力农村也不意味着拘囿于农村。村民自治的有效模式、生态环境治理的方法、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等乡村治理经验,对其他地区的乡村乃至城市的基层治理都具有借鉴意义,通过交流、培训、案例分享等方式传播出去,能够为更广泛的区域发展提供智慧支持。涉农高校思政课堂必须实现把微观的情感体验融入宏大的政治叙事,做到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打破学生对农村的固有偏见,看到其中蕴藏的发展机遇,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政策实施的成效和投身其中的可为性。再者,思政课堂要善用艺术化教学手法。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过,“我们要生产出高水平的文艺作品,把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历史观等融汇进去,用艺术语言和形象讲话,发挥文艺的强大感染作用。”艺术化教学手法是将“三农”问题从“干巴巴”转向“热乎乎”有力方式,通过歌曲和诗歌等艺术形式,可以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枯燥感。涉农高校思政课堂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争取创作“思政+三农+艺术”的系列原创歌曲,在潜移默化中使乡村振兴的理念更具感染力。
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犹如种子寻觅适宜的土壤,需要有充足的能力、坚实的平台、难得的机会。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效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堂,必须树立大思政的理念,整合各方资源,整体构建完整的教学链。思政课堂应勇破藩篱、走出教室,与学校各部门、学院协同合作,仿若春风催花之效,于多元活动中培育、提升大学生奔赴农村所需的各项素养。举办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与创业热情;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奖学金,激励大学生尽情施展才华、放手谋求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这就要求思政课堂不能闭门造车,而应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深度协作,为大学生提供亲近农村、洞悉农村的宝贵契机。在深化与各方合作的基础上,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据切实需求精心培育能够真正为当地乡村发展做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只有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们怀揣着专业知识的火种,深入乡村的广袤大地,将所学与乡村的实际需求巧妙融合,在田间地头为当地农业发展把脉问诊,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攻克一个又一个实际难题,才能如春风化雨般为乡村带去一缕又一缕蓬勃生机与希望。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涉农高校思政课堂带来新指引与机遇。抓住契合点、共情力、教学链,坚持三措并举,涉农高校思政课堂必将成为培养新时代 “三农” 人才的沃野,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郭一澄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