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军
何必跟自己过不去?这大概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劝说开解别人时常用到的话术。但事实上,说这话容易,听起来也在理,然而一旦遇到事情,喜欢较劲置气钻牛角尖的人还真不少,能让自己顺顺当当过去的也真不多。包括我自己偶尔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年初的时候,给女儿布置一篇作文,嘱咐她在辞旧迎新之际,复盘总结过去的一年。女儿写了满满一篇,但也差强人意。但其中“XX年我是生气”的那一个段落,引发了我的关切与忧忡。文中,她写了与同学间的一次别扭。很小的事,小得我现在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而且以我看来,对孩子们来说算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女儿的同学对这件事情介意与否我不得而知,但女儿显然还耿耿于怀“没有过去”。我相信女儿的感受是真实的,所以难免有些焦虑。我自己遇事过不去倒罢,因为我知道总会过去。女儿的“过不去”却让我陷入不安,因为我希望女儿能过去,也害怕她过不去,更担心她习惯于这种过不去的思维模式。于是,我郑重告诉女儿,你那点事早就过去,别人或许也已忘记,可你却还心心念念于此,自己把自己囚禁在过去的不良情绪里,相当于作茧自缚,不值得!在我的开解下,女儿后来过去了。但究竟多久才过去,我也不知。
小孩子如此,大人亦然。一个多年前的同窗,闲时喜欢回忆,且记忆力如照相机般强悍,哪怕过去若干年后,当年某某同学在某某场合穿着某某衣服说过某某话,居然记得分毫不差。一些年轻时的糗事放在同学群后,有人惊愕,有人捧腹,当然也有人难堪不喜,于是难免招来几句数落。同窗为此颇感气恼,愤而退群。某天,同窗给我发来信息,内容大致是叙说自己的不快,称心灰意冷,讨厌某些人,今生今世不想见到某些人。言辞之中,透露出满腹难过、失望、怨怼甚至仇恨。同窗的难过也令我难过,沉默良久后我回复他说:“你的不舒服,别人都未必知道与在乎,又何必纠结?虽然群里都是过去的同学,但也都已经不是过去的同学,更回不到过去同学的那种言出无忌、随心所欲。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被或正在被社会生活和社会角色所重塑与定义。你心直口快以为两小无猜,其实早已心事各怀……活在当下,向前看,朝前走,跳出过往的泥淖,你觉得呢?”回信发给这个同学,这个事对我来说就已经翻篇了。遗憾的是,这个同学似乎好多时日没有回我信息。以至我一直都不知道,这个同学究竟过去了没有?当然,唯一能肯定的是,这个同学还没有“过去”!
开解别人轻松容易,轮到自己未必有这样通透。记得刚学会开车那会儿,遇到前面的车辆慢慢吞吞,像散步一样悠哉悠哉,就有些来气。尤其有时遇到红绿灯,明明还剩几秒,前面稍微麻利点就能让后面的我过去,却偏偏没让我能过去,以至于我常常会愤懑地用提示灯闪几下表达心里的不满。遇到有些骑电动车的人,旁若无人地飙到路中间,似乎完全不在乎别人的存在和自身危险与否,心里也往往莫名的恼怒,觉得他们简直是盲人骑瞎马,不懂交通常识且没有素质。尤其是对那些加塞插队和突然变道的,更是咬牙切齿忿忿不平,少不了暗自叹息其素质太低。
本应该心平气和的行路,结果自己把自己弄得怨声载道乃至像染上了“路怒症”,个人心情倒居其次,关键是安全隐患不得了。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便开始反思审视自己,究竟是我的问题还是对方的过错?那些曾让我生气过不去的陌生人,从来不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曾经对他的行为表达过不满,也从来不会因为我的无名之火而改变自己。他们扬长而去毫无察觉,而我却还站在原地如怨妇般碎碎念念。这该是有多么的狭隘与愚蠢啊?如此转念,我才恍然大悟,让自己过不去的,原并不是别人挡住了我的路,而是我自己为自己在设障添堵,以至于情绪始终在死胡同里打旋。
继续深挖。那些开车悠哉游哉不慌不忙的,是不是刚刚拿到驾照才上路的菜鸟,或是心头有什么事情牵挂而分心走神,又或者人家本就是这样气定神闲不慌不忙的性格使然呢?那个突然抢道插队的,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急事,或者是不知道路而开错了道呢?那些个横冲直撞的电摩,是不是要急着赶去上班、抑或急着赶回家照看老人孩子呢?推己及人,自己初学驾车的时候,又何尝没有过或战兢、或走神、或插队和或贸然变道的时候?别人其实一直都在原谅那个曾经莽撞的我,而为什么我不能宽容别人的偶尔出岔? 何况,别人早已绝尘而去,我却还呆在原地过不去。不是别人的傻冒惹了我生气,傻冒的原来竟是我自己!更傻冒的是,这种没由来的虚火,别人既不在意也看不见,而我自己却倍受折磨。
不仅仅是开车,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卡顿宕机的事情太多了。就连俞敏洪也坦言,自己年轻的时候既放不过别人,也放不过自己,为此得过轻度狂躁症,有过想从20层楼跳下去的经历。至于如我般凡夫俗子,“过不去”的更是屡见不鲜。盘点那些各式各样的“过不去”,我发现,大致不过这些情形:一是我对你很好,你未必对我好,有违预期而耿耿于怀。二是我在这个事情上本来可以做和做得更好,却没有去做或做差做错了,没抓住机会,因而后悔愧疚懊恼沮丧。三是我本来很想做某个事,却没有做成,愿望没有达成,所以遗憾和失望交加。四是我已经尽心尽力了,但还是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可,感到委屈和冤枉。五是我在某些方面有缺陷,总是怕别人看不起或受人贬损,走不出自卑阴影。六是我本来好端端的,却被你打扰冒犯。等等。当然,让我们“过不去”的肯定远不止这些。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千个人眼里甚至就有一千种“过不去”的不同情形。
顺着这些“过不去”的表像再捋,我还发现,无论哪一种“过不去”的背后,几乎都遵循着“我以为”“我觉得”“我希望”这样一种基本模式在运转。而且这种模式中的“我”有几个共性特点,要么将我觉得“过不去”的事情无限放大,要么过度聚焦于“过不去”中的我的感受,要么看不透“过不去”后面的真实面目。总之,过不去的这个“我”,个个都带着一幅主观偏差的隐形眼镜。正是这幅隐形眼镜,导致了事情本身、我们本身以及我们认知本身的扭曲变形和失真失准。继续接着追根溯源,我更发现,那些“过不去”的我,遇到任何事情,总是喜欢习惯性的启动一个叫作“自利”的开关,进而触发自利性的排异反应。于是,但凡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结果,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和渴望,这个“我”就会生气、会愤怒、会失望和遗憾等等。尤为愚蠢的是,明明是自己跌入了情绪陷阱,却还一味数落埋怨坑道外的别人。
原来,所有的“过不去”,都是那幅带有“自利功能”和主观偏差的隐形眼镜惹的祸。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解开这个结却非常棘手。凭借自己以往无数次“过去”和现在少有“过不去”的经验感悟,我觉得最优的解题思路就是试试换个视角,换一下眼镜镜片。
不妨换个望远镜,看远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凡“过不去”的事,往往都因为我们的视线羁绊于眼前的得失,心念受困于当下的束缚,以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这方面,历代智者达人留下了许多智慧之论与故事佳话。充满睿智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堪称经典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富含哲思的民谚“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传为美谈的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以及众所周知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先后40余次科考落榜,虽“一世无缘附骥尾”,却“三生有幸落孙山”,等等。又比如过去令我们眼热心跳的某些职位,当初或许因为没有得到而耿耿于怀,若干年后别人犯事进去了,才庆幸自己当初完美的规避了一次风险。人生很多事情,确实需要拉长时间轴才能看得更清。人生之路充满各种可能,为了一颗树而放弃整片森林,无疑得不偿失。时间,是疗愈所有“过不去”的最管用的处方,如果效果欠佳,只能说明服用得还不够长。远望和望远,眼下那些看似过不去的事情,指不定恰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过下去呢。
不妨换个广角镜,看开点。把自己看的太重,把事情看的太重。大概是“过不去”最常见的卡点。可反过来想想,自己是不是真有那么重要,我看未必。心理学上有一个“焦点效应”,是指人们会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太容易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也太容易高估自己在别人眼里的重要性了。事实上,在别人的生活里,我们永远不过是一个配角,表现好与否,别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在意、看重或记得,大概率转身就忘了也犹未可知。同样,是不是事情真有那么严重?也不一定。有人说,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颇有几分道理。想想看,多少我们以前觉得过不去的事情,其实后来都安然无恙地过去了。多少我们曾经以为不得了的苦与难,与那些承受着更大苦难的人们相比,我们其实都挂不上号。莎士比亚说:“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弗兰克尔则称:“我们不是被我们的经历所定义,而是在面对经历时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换言之,生活中那些让我们“过不去”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也不是别人给我们故意设障,而是我们自己画地为牢。
不妨换个透视镜,看清点。阿德勒心理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叫“课题分离”。什么意思?就是对于一件事情,我们首先要区分是“谁的课题”。一件事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结果谁的损失最大,就是谁的课题。就拿我们觉得“过不去”的事情来说,别人过不过得去你无法控制,唯有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课题。否则,别人或许没有当回事,你却还陷在坑里爬不出去,谁傻? 别人做错了对不起你,你却为此呕气恼怒惩罚自己,谁傻?尤其有些事情,即使你赢了道理,但最终伤害和损失最大的却是你,又是谁傻?我觉得,无论谁的是非对错,哪怕你有一千条“过不去”的理由,但让自己顺当过去才是最大的道理。生活中,责怪、指摘和抱怨别人的人最容易,懂得分清课题、及时止损的人最聪明。有一首打油诗写得好:往事终将成烟,时过就得翻篇。如果总是纠结,人生哪有晴天!
不妨多借几幅镜,看全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所以难过去、过不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身在此山中”,故而难识“庐山真面目”。再心明眼亮的人,思维和视野也难免有盲点、死角和偏见。尤其处于愤怒、难受等情绪失控状态,最容易蒙蔽我们的双眼,从而失去理性,影响判断,或冲动行事惹出祸端,或固执己见难以自拔乃至越陷越深。这个时候,建议不妨多听听周围亲人朋友的意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实事求是说,换位思考的难度系数有点大,但多借几幅眼镜这个事儿,一点也不难,而且这种热心人还很多!
总之,“过不去”是生活给我们出的试卷,怎么过去就是我们的成绩单。至于当一个优等生还是挂科,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修习。实话说,这门功课很难,难得甚至等到我们真正“过去”的那一天才算顺利毕业。但正因为它的难,修好了才能收获我们人生途中超乎预期的通达圆满。
最后,分享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的是两个和尚:一位老和尚,一位小和尚,两人外出化缘走到一条河边,水势汹汹,流速湍急。他们准备蹚水过河的时候,遇见一名年轻漂亮的女子。女子也想过河,却又害怕被河水冲走,问和尚能不能背自己过河。老少和尚面面相觑。因为他们都发过誓,不得触摸女性。可是,老和尚没说一句话,背着女子帮她过了河。这位年轻的小和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和尚怎么能这样违背出家人的戒律呢?过河以后,小和尚憋了很久没说话,最后实在克制不住地问:“身为和尚,我们发过誓,不得接触女性!你怎么能把那个女人背在背上?”老和尚回答道:“过了河,我就把她放在岸边了。你怎么却还背着她?”
多么睿智的老和尚!而此刻,仍然还在“过不去”中犹豫纠结的你我他,不就是那个懑憨执念的小和尚吗?
来源:红网
作者:陈永军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