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姜向阳:洞庭明珠重放异彩 以耗散结构视角推进洞庭湖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红网 作者:姜向阳 编辑:陈晓丹 2024-05-06 14:22:06
时刻新闻
—分享—

南洞庭湖风光.jpg

□姜向阳(湖南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洞庭湖,这个古老而神奇的生命体,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洞庭湖水陆交错,江湖联通,构成了一个独特而脆弱的耗散结构。在漫长的演化史中,它与外部环境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了错综复杂而又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围湖造田、港口码头建设等人类活动强度的急剧增加,洞庭湖的“新陈代谢”正遭遇空前挑战。滩地萎缩、湿地退化、水体污染,无不预示着这个开放系统正在远离平衡态,自我修复能力濒临极限。触目惊心的现实给我们敲响警钟:再不采取行动,洞庭湖或将发生不可逆转的退化。

面对困局,耗散结构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路。这一理论认为,当开放系统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系统内部会出现涨落,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跃迁,最终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看作一种涅槃,是生命力的重生与焕发。对洞庭湖而言,生态保护与修复就是一个不断“涅槃”的过程。尊重洞庭湖的内在规律,精准把握关键环节,筑牢上游生态屏障,疏通江湖循环脉络,方能让洞庭湖在动态平衡中实现自我更新。

一、时间:由衰退到再生的进化之路

洞庭湖的演化,本质上是一个耗散结构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源”的物质能量供给,“流”的自由交换,“汇”的环境容量,共同决定着洞庭湖生命力的消长。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森林砍伐、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加剧,洞庭湖生态系统陷入衰退泥沼。来自上游的泥沙锐减,湖泊淤积加速,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湖区大量围垦,湿地萎缩,通江水道受阻;负荷不断加重,洞庭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病号”。从耗散结构理论看,洞庭湖正处在一个从有序走向无序、从平衡走向失衡的“熵增”过程。

扭转这一趋势,就要充分利用洞庭湖的“涨落”效应。水文节律的季节性变化、洪水的周期性泛滥,是洞庭湖最重要的涨落。因此,恢复洞庭湖的自然节奏至关重要。当前,我们要以更大力度实施枯水期补水、丰水期调蓄,在尊重自然规律中增强洞庭湖的自我调节能力。清淤疏浚、退田还湖,则是为江湖联通打通“任督二脉”的治本之策。通过腾退洲滩、拓展行洪空间,洞庭湖不仅能恢复昔日的水文动态,更能充分吸纳“负熵流”,增强自净能力,走向健康之路。

未来,随着上游来水来沙的持续改善,洞庭湖的进化有望迎来新的拐点。届时,生态系统将通过自组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重新回到一个高度有序、自我维持的状态,在涅槃中重生。

二、空间:重构人湖关系的系统方略

洞庭湖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巨系统。这个系统由湖泊、洲滩、山体、平原交织而成,覆盖上中下游,连通江湖汇流。其健康状况,取决于关键节点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有序流动。因此,洞庭湖的生态修复,必须立足关键环节,遵循上中下游一体、江湖河库联通的基本逻辑。

上游,要加快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提升森林覆盖率,筑牢水源涵养屏障。同时要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上下游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中游,要在洲滩建立生态涵养、水源净化的“海绵体系”,留足自然空间,拓展行洪通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严格管控开发强度,杜绝江湖阻隔,让洞庭湖重回“通江湖泊”地位。

下游,要强化河网、湖泊疏浚,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完善防洪体系,增强洪水调蓄能力。扩大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加强候鸟栖息地保护。

在洞庭湖腹地,要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积极稳妥实施清淤疏浚、水系连通、退田还湖,精准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鼓励发展生态渔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通道。

生态移民作为系统重组的重要抓手,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对移民区,要强化跟踪监测和后续扶持,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稳妥推进市民化。湖区和移民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不仅能有效破解人湖矛盾,更能为洞庭湖减压增效、重焕生机。

三、理念:生态文明引领的洞庭实践

生态文明思想为洞庭湖保护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作为国家“多规合一”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洞庭湖的生态实践对全国具有标杆意义。

首先,洞庭湖在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上迈出坚实步伐。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土绿化行动,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渔业,探索出洲滩资源高效利用新路径;加强采砂管控、湿地修复,为洞庭湖减负增效。这些举措无不体现了“系统观念”的笃行不怠。

同时,洞庭湖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创新“生态+”发展模式,让湿地资源“活”起来,生态价值“动”起来。比如,在东洞庭湖探索政府购买湿地碳汇的新举措,为百姓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岳阳更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打造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洞庭图景正在徐徐展开。通过完善基层河长制湖长制,强化流域综合执法,严格生态红线监管,洞庭湖的生态保护责任越扛越牢。开展“洞庭清波”专项行动,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加快落地,一湖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四、未来:在不确定中抓住机遇

洞庭湖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洪涝干旱灾害叠加影响;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带来历史性机遇,跨区域联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内外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洞庭湖要在不确定的未来抓住机遇,必须主动作为。要树立全球视野、把握战略机遇期,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与东部沿海、中部腹地的经济联系,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端制造、文化旅游,打造岳阳绿色化工、华容临港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塑造内陆开放新优势。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能源原材料基地,洞庭湖在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中责无旁贷。一方面,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水稻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另一方面,要加快清洁能源开发,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打造新能源“增长极”,让洞庭湖在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中有更大作为。

在重大战略机遇面前,洞庭湖更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洞庭湖开辟了广阔舞台。未来,洞庭湖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长江中游绿色发展核心区;要发挥岳阳城陵矶综保区区位优势,加快建设面向世界的内陆开放门户枢纽;要发挥湖区开发程度低、生态本底好的特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在践行“两山”理论中走在前列、当好表率。

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洞庭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已然开启。让我们从耗散结构的崭新视角出发,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未来,以过硬的举措砥砺前行,在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崛起中,书写洞庭湖华彩篇章。惟有如此,洞庭湖才能化茧成蝶,在一次次涅槃中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红网

作者:姜向阳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9/98/1386948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