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王炳文著 岳麓书社
□黄西蒙(文史作家,资深媒体人)
大唐开元十九年(731年),杜甫来到郇瑕(今山西临猗),开启了青年时代的漫游。这一年,杜甫19岁,如同初次翱翔于天的飞鸟,见识了更加开阔的世界。与多数年轻的读书人一样,他雄心勃勃,志得意满,渴望做出一番事业,实现儒家文人“修齐治平”的梦想。
《长安三万里》剧照:少年杜甫。
此时,杜甫的身上没有丝毫颓丧之气,后世给他贴的标签“沉郁顿挫”,此刻还与他没有任何关联。杜甫家世优渥,出身于襄阳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杜甫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西汉名臣杜周,还有三国名将杜预。杜甫的爷爷是唐朝著名诗人、政治家杜审言。可以说,杜甫的家世足以让他自信满满,不必有太多生活上的压力,可以怡然自得地享受美好的游学时光。
不过,后世对于杜甫的早年岁月,了解得不算多。研究者大多将杜甫的文风和形象,定格在安史之乱后,殊不知杜甫的前半生,也有李白那样的飘逸潇洒,也有王维那样的淡然平和,并不总是一幅愁眉不展的样子。王炳文的新书《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就比较独特地叙述了杜甫的前半生,展现了一个“更有历史场景感”的杜甫。跟随王炳文的步伐,我们能够回到那个沉郁悲凉的前夜,看到杜甫所处的历史时空,体验杜甫的人生际遇和精神流变过程。
杜甫的早年作品,不乏少年壮志和青春激情。“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说的是杜甫少年天才,7岁就能开口作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展现的是杜甫崇高的理想——希望君主仁德,天下太平,尽快出现上古先贤描绘的大同社会。这是一个来自少年的幻梦,虽然远离现实,却如同初升的太阳,闪现着耀眼的光芒。这光亮太过刺眼,甚至让后人难以想象,与之迥异的基调和色彩,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杜甫的高洁志趣,在青年时代就有体现。他来到山东,登上泰山,写下千古名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凛凛浩然之气,溢出纸面。此时此刻的杜甫,登临五岳之首,眺望着远方起起伏伏的山峦,有一种睥睨天下的雄心。
杜甫观神骏图而写《天育骠骑歌》。资料图
对杜甫来说,新的“历史图景”正在眼前缓缓展开。一个强盛的大唐,一个有光明前途的自己,似乎都是必然的大势。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当人们自认为一切可以顺利延展下去的时候,跌宕的岁月就会突然降临。
对杜甫来说,第一次沉重的打击,还不是安史之乱,而是科举落榜。荒诞的是,杜甫并非因为没有才能而落榜,而是朝中有人故意作乱——天宝六年,唐玄宗下旨,只要是“通一艺者”,都能到京城参加考试。这本来是杜甫大展拳脚的机会,但当时的权臣李林甫搞出“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应考者全部落榜,杜甫也错失了考取功名的最佳机会。后来,杜甫没办法,才不得不去做一些权臣的幕宾,屈膝于权贵身边,甚至被迫流离失所,长期在生死线上艰难挣扎。至于后来的安史之乱,那不仅是杜甫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国家和所有人民的悲剧。被卷入历史乱局的杜甫,更加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了。
李林甫画像。资料图
命运和时代的荒诞和戏剧性,也是杜甫眼中的“历史图景”。只是这图景,不再由他自己描绘,只能被迫面对。正如王炳文所言,“我用‘历史图景’这个词,而不用‘和他的时代’,我更希望展示出杜甫在哪一些具体的因缘际会上、哪一些具体的人际纽带上,他跟我们提到的这些事情发生了具体而微的关系。”——因缘际会和人际纽带,在乱局前夜,也显得更加重要了。杜甫被这些因素影响着,与形形色色的人纠缠着,他的命运也渐渐变得沉重起来。
历史学者仇鹿鸣曾说:“我们经常喜欢讲某个时代是盛世,但是不代表在一个所谓盛世的时代,个人就没有挫败,或者所有人都好像非常欣欣向荣,或者是意气风发。其实在开元天宝时代,中下层的士人很多……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可能杜甫的人生,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人生。”国家不幸诗家幸,“文章憎命达”的“规律”也在杜甫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人生后期的杜甫。资料图
安史之乱后的杜甫,也像当时很多中下层的文人一样,回想起开元时代的繁盛图景而慨叹、悲戚。或许,逝去的青春岁月,不仅不会再来,还是内心深处久违的畅快体验——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遇到了李白,他们一见如故,互相引为知己,还一同去开封、商丘旅行。后来,他还遇到了高适,开启了新的游历。等在齐州再次见到李白的时候,杜甫或许已经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依依不舍,却无可奈何。杜甫向李白赠诗:“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分别后,此生再也没能相见。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旅行时光终究是短暂的,颠沛不定的日子,愁苦悲愤的岁月,才是漫长的。天宝十四年,杜甫终于获得了一官半职——一个名为河西尉的小官。杜甫自然是不愿去做那“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情,“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既不能实现政治抱负,也不能有一个舒适的创作和研究的生活环境,那就不如离开这充满利益争斗的腌臜之地,去远方寻找更多的人生可能。
如果在太平盛世,杜甫的做法可能没太大问题,毕竟已经有无数前人已经走过类似的道路。但杜甫万万没想到,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突然出现了——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了。从此之后,杜甫的诗风,彻底沉郁悲凉了,曾经的青春畅想,都成了泡影幻梦。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展现的历史场景,就是这一过程。它充满人生的悲喜剧,也与历史变局的宏大性和荒诞感交织在一起。回顾杜甫的前半生,虽然我们看不到后期杜甫的沉郁顿挫之感,却能从历史的伏笔中看到诸多未来的隐喻。而以安史之乱为节点,杜甫和整个大唐历史,都不得不走向一个风雨如晦的时空。
▷新书推荐 ▷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
王炳文 著
岳麓书社
2024年3月
对于诗圣杜甫,从来不缺少研究,但大都侧重讲述的是杜甫的后半生,前半生却很少有深入考证,造成杜甫人生前三四十年被关注不多,而这恰恰是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期。
本书是国内少有的聚焦杜甫前半生的史学作品,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盛世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
王炳文,历史学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后,现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唐代政治史与民族史,著有《从胡地到戎墟: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研究》。
欢迎关注“书山有麓”阅读号,书评投稿:hwssyl@163.com
来源:红网
作者:黄西蒙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