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解龙(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今年两会上,新质生产力不出意料且令人欣慰地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各界的深切关注。今天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界到产业界,新质生产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作为一个“新概念”“新思想”的内涵与影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主旋律,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主力军,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时代赢得机遇赢得未来的主战场。我们要全面迎接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的到来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学理逻辑。
1、新质生产力赢得前所未有的快速传播与强烈反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没有一个概念像新质生产力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明确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2023年十大新词的整理排行上,“新质生产力”位居其中。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首位。2024年1月29日至3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陕西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今年正在召开的两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和具体任务,且是2024年十大任务的第一条(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们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当天的“部长通道”中针对中央企业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将其概括为三个字——“源、升、态”,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听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当天,就关于新质生产力问题接受了央视财经专访,介绍了湖南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采取的举措。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发展将迎来一个百花竞放的大好春天。然而,我们迎来这样一个时代,实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使然,其中有着深刻的学理性。
2、新质生产力形成快速传播与强烈反响的学理原因
新质生产力出现如此的快速传播与强烈反响,是超乎想象的,是前所未有的,令人欣喜。这一局面与态势,仿佛有些出乎意料,若深入分析,则能够大致了解一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发现其中深藏的学理逻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从时代形势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方式与世界格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历次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我们都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真正汇入当时的洪流之中,总是被挡在了门外,不得不错失战略良机,留下了无穷的辛酸与遗憾。而这一次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众志成城,紧紧抓住了这一次宝贵的伟大的战略机遇,盯住时代发展的主要领域,保持战略定力,奋力拼搏,即使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坚如磐石,成就显著,且势不可挡。
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宽广坚实的实践基础。在经济发展上,每一步的发展都体现中国经济发展内在的“大逻辑”。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级,实施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紧紧抓住制造业推进国家工业化,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持之以恒地推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三新一高”),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系列强国战略,在极其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突破了一系列来自外部的极限打击与制裁,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公认的伟大成就,它们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实体内容与实践支撑,与其相适应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总结,就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有效积累与体系创建。
在这样的时代,从生产力角度看问题,无论是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决定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还是构成生产力体系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生产力体系的组合方式与机制等,都已经发生了革命性颠覆性根本性变化,突破了原来的生产力理论的内涵与方式,呈现以科技创新为主旋律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态势,即使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也已不足以概括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变化的实质,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出现,并由此推动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创新,以及理论体系、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发展动能变革等,进而引起国际秩序的巨大变化等,都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和规律使然。
显而易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与主要方向,是科技创新,而且是具有原创性与颠覆性的创新,创新引领创新支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方式。从实践发展的角度讲,“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制定措施--有效落实”是一条实践的学理性主线。
从去年9月8日到今年3月5日,仅仅半年,新质生产力就实现了从“提出概念--广泛探讨--形成理论--制定战略--部署任务”发展秩序与落实路径,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共识,并确立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追求,部署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这是新中国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其原因值得深思。
新质生产力从概念内涵的界定到理论体系的创建,在半年时间内的快速特点,可思想内涵上则具有革命性系统性的特点,这一方面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于新质生产力观察思考的长期性、深刻性与成熟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深思熟虑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说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竞争性与紧迫性,必须从国家层次,从战略角度加以关注和发展,抢占国家发展、国家竞争的战略要点和制高点。因此,从新时代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与逻辑关系分析,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发展达到新高度的重要标志。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而言,人类生产力发生了如此快速广泛、深刻剧烈的变化,只有以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概念和范式,才能真正概括和表达我们这个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新质生产力所表达的革命性意义,揭示了生产力在这个时代的本质,是生产力规律的客观必然,最好地彰显出生产力所具有的根本作用与强大力量。
而且,我党特别重视理论创新。重视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是我党的独特优势与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过程和理论积累。就理论创新而言,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这一轮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革命的最高层次的理论概括与本质揭示,本身所蕴含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发展要求都是具有革命性的,决不是短时间内能够领悟深透和把握准确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从概念到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基础,呈现出理论创新“循序渐进”和“水到渠成”的轨迹与特点,同时也让新质生产力从概念到理论都真实可信,新质生产力在半年的时间里形成如此的“繁荣景象”,主要是新的实践发展和新的理论创新得到了“集大成”和“形而上”的精准概括与生动表达。一方面,使得全国各界都能够领悟到它的科学性,感受到它的真实性,体会到它的亲切感;另一方面,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有了一个更加高层次的思想纲领,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新的总体集成与提升。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非凡时代所具有的敏锐眼光和敏捷行动,把握了历史发展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抓住了发展战略机遇,体现了人民群众要求。
3、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两个大局”,根据时代变化与实际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创造能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伟大飞跃,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一个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项伟大成果,而且是一个符合理论发展思想发展的学理逻辑与规律的伟大成果。在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种伟大思想的形成,都是长期积累和艰苦斗争的产物,思想的历史天空群星灿烂,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物,贡献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在整个思想大厦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影响。一种思想的发展,从出现到成熟,有的是顶峰之作(体现最高水平之作),也有的是封顶之作(促进理论完整之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一种伟大的理论创新,对于我党的理论创新而言,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这一点,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彰显。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讲,学习把握与贯彻落实新质生产力理论,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对于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与核心观点,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共同的基本矛盾,它们在不同时代的集中表现,就是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的主要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行充分体现了辩证法,围绕主要矛盾的解决促进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生产力是一个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及其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构成的系统,具有突出的客观性,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只能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
第三,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方式会决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治理方式等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变革,因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到来,就是一个人类文明新时代的到来。
第四,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与创造者,人民是一切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者与推动者,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与贡献者,离开任何一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推进生产力发展,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提高认识、把握方向、坚定信心。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可以明白,生产力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既是最活跃的因素,又是最终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们都追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快的生产力。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更加具有优势与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创造更加先进和强大的生产力。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实际上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庞大体系中的根基与核心。因此,我们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把握与发展,都应当基于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革命,但又不能仅限于此,而是要将其视为人类文明新时代的根本标志。这是理论发展中彰显出来的历史逻辑,是深藏着的思想学理,所以才说我们要迎接一个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到来。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甚至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体系中得到了有效的贯穿与融通。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化和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庞大体系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达到了更加丰富更加成熟的阶段。
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保障,思想上的科学是行动上正确的保证。如果在理论上没有深入学习,就不能在思想上准确把握,更不会有认识上的统一,进而不会真正有行动上的积极。因此,要在深入学习、深刻领悟、系统把握上下功夫,不宜根据字面上的一知半解与经验主义而“快速行动”,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正是因为这样,经济社会发展即使遇到各种复杂问题与严峻挑战,我国经济仍能够一直坚持和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中向好”总态势,社会秩序与百姓生活“安定有序”的总格局。
尽管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但都可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既可以通过对生产力体系本身的创造而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可能通过改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对于局部区域而言,则可以打破“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的格局,主要方式与途径有三:一是生产力落后地区直接或快速地学习运用先进地区的生产力,购买先进生产力要素,改善生产力系统,形成对生产力的某种范围和程度上的“自由选择”,从而促进本地区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二是通过开放合作的方式,使“生产力落后地区”获得“生产力先进地区”外溢影响,以及客观帮助,逐渐融入先进生产力体系之中。三是通过本地区的创造性努力,加大创新力度和人才培养,激发生产力发展潜力,增强局部地区生产力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主体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各展所长。
总之,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由此以新质生产力为根本力量,推动构建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崛起,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能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同时,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和由中国式现代化为主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更好地承载、包容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好地让新质生产力发挥决定性力量,造福人类。
来源:红网
作者:刘解龙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