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坚持立德树人 传承红色基因的湖南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龚剑新 编辑:陈晓丹 2024-03-29 14:36:23
时刻新闻
—分享—

□龚剑新(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党校副校长)

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湖南,先后来到长沙、常德等地,深入学校、企业、历史文化街区、乡村等进行调研考察,开启了全国两会之后的首次考察,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四次来到湖南。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第一站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城南书院校区,重点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等情况并强调:“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认真学习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对于学校怎样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有几点思考:

一.认真学习领会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从根本上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遵行,为全党、全国运用保护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指明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与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密联系,一脉相承。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大学的崇高使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坚持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大量为国创先机、献良策、懂科技、出实招、谋良治、争奉献、敢担当、政治思想过硬、真抓实干的人才,用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谱写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指明了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深切希望教师成为大先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神圣职责,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对青年和学生寄予厚望,殷切期望青年和学生成为明德知耻、立志报国,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就是期望广大青年和学生,要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明德知耻。就是期望广大青年和学生要志存高远,树立报国图强的远大志向。就是期望青年和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争当主力军,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正确认识湖南与湖南一师的红色地位,保护运用好红色资源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湖南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这次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第一站又对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进行考察并作重要讲话。近年来,湖南一直致力于开发运用好红色资源,省委书记沈晓明书记曾指出:“继承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深刻感悟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好。”

新时代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红色精神,就要正确认识湖南的革命奉献和红色地位,对湖南的红色资源红色文物加以挖掘、整理、保护和运用,讲好湖南先辈先烈的革命故事和丰功伟绩。

“千年学府、百年师范”。湖南一师前身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齐名,由南宋大儒张栻及其父张浚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创建于南门外妙高峰,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共有屋宇31所、基地园土26处,并有监院、讲堂和“六斋”“十景”。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盛极一时。鸦片战争后,在贺熙龄、陈本钦、何绍基、郭嵩焘、王先谦、刘凤苞等山长掌教下,城南书院和着时代脉搏与近代湖南自强不息的步伐,形成了与近代湖南相一致的经学主变派、理学经世派、维新变法派、君主立宪派、辛亥革命派等五大人才群体,有力推进了近代湖南乃至近代中国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城南书院发展演变成著名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培养了12万余名优秀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涌现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杨昌济、徐特立、孔昭绶、易培基等一批革命家、教育家。湖南第一师范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校、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闻名中外的红色圣地,有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之美誉,红色底蕴非常深厚。可以说在湖南乃至中国书院史、教育史、革命史上,在近代湖南崛起史乃至近代中国史上,湖南一师城南书院都是不朽的历史传奇。

研究挖掘整理湖南红色血脉及其历史传承。英雄有故事,血脉有传承。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的古栽培稻谷,距今约14000-18000年,世界最早;湖南省澧县的城头山遗址距今6500-7000年,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古城址之一;湖南怀化安江的高庙遗址,距今7800年-8000年,展示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山海经·中山次十二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此后,潇湘一词广为流传。“楚辞之祖”“中华诗祖”屈原的“求索”精神,是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作为道家文化发祥地的荆楚(潇湘),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出现过的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改革革命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一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家中的老子、墨子都是荆楚人,这一时期是由封建分封制向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社会过渡。汉唐以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到唐代中期,“潇湘”逐渐演变地域名称,并被后人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作为美的象征。宋代周敦颐是理学的奠基者,他将儒家学说融入道家思想和佛学理念,创造性地建立了理学亦称道学。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到宋、元、明、清数代思想家。南宋朱熹、张栻二人往来于湘江两岸,讲学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二是明末清初时期,提倡个性解放,批判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提倡民主。被世人誉为“东方的黑格尔”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革命家、哲学家王船山“纯志成德,继正开新,经世致用,知行统一”思想,极大影响了邓显鹤、魏源、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彭玉麟、胡林翼、郭嵩焘、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黄兴、杨度、杨昌济、毛泽东等,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精神、思想的顶峰。

无论是1918 年8月,毛泽东、萧三、张昆弟、李富春、唐灵运等主要代表人物共20多人进京参加赴法勤工俭学组织工作;还是1919年3月17日,一战后第一批89名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其中湖南学生43名,占了近一半)其中有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萧三、欧阳泽、向警予、蔡畅等19名新民学会会员;1920年12月15日,第二十批(也是最后一批)来自18个省的1813名满怀救国理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追求新知的有志青年中,湖南人数为全国之冠,他们都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中很多人为中国革命奉献一生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支持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人物熊希龄、杨昌济、章士钊等都是湖南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8个早期组织中,由湘籍革命家参与发起成立的有6个;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13名代表中湘籍代表占4名,全国58名党员中湘籍党员有20名。建党初期湖南是全国党员人数最多、党组织分布最广的省份,在中央军委1989年和1994年正式确定的36名中国当代军事家中,湘籍军事家有15位。在共和国开国将帅中,湘籍元帅3名、大将6名、上将19名、中将45名,他们无不战功显赫、名震天下。还有许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中壮烈牺牲没来得及授衔的如:杨开慧、寻淮洲、毛泽民、袁国平、郭亮、夏明翰、陈觉与赵云霄夫妇等,及新中国成立后转到军队以外领域主持工作而未获授衔的湖南籍早期共产党员和高级将领谭震林、耿等。抗美援朝五任司令员彭德怀、陈赓、邓华、杨得志、杨勇皆为湘籍将帅。6.7万名湖湘子弟兵跨过鸭绿江,11541名湖南儿女的热血洒在朝鲜战场, 粉碎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八千湘女上天山”,缔结了汉、维民族友好的团结精神,建设、维护了新疆的发展和稳定。无数的湖南儿女以坚定的理想追求、无畏的斗争牺牲、艰难的探索寻找、接续的努力奋斗,舍身为国、前赴后继。

在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上,湖南人民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潇湘大地哺育了更多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涌现了很多光辉的精神。如雷锋同志和雷锋精神;如当代神农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如创造世界女排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等,都是潇湘文化土壤培育的硕果。三湘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战、力挽狂澜,还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生动的抗洪、抗冰、抗疫抗震救灾壮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潇湘文化哺育了广大潇湘儿女热血拼搏、艰苦奋斗,创造了无数科研成果,锻造了一批耀眼的科学家如周光召、陈能宽、黄培云、黄伯云、何继善、卢光琇、汤红波、杨孟飞等。

三.以红色资源和红色血脉铸“红色师魂”,育红色人才

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要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以红色资源和红色血脉铸“红色师魂”。加强党性锻炼和培养,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都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成为党史和党的创新理论专家,成为知行合一、爱生如子的育才园丁。

以红色资源和红色血脉育红色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好红色资源研学和实践基地,增强党史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切实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方位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可以运用虚拟现实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制作100个数字AR沉浸式红色影像纪念馆;可以拍摄一百集短视频,按全方位的实体播放平台(如电梯、公交、地铁、商场、户外大屏、抖音、微视频、省市区融媒体平台,红色潇湘视频号,央视频及学习强国平台等)投放播放。开展圆梦中国100集红色讲坛、100场红色沙龙活动、编辑出版100部红色书籍、党校和各级党组织开展送课程“八进”活动等,让广大党员、干部、军人、学生、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能主动、自觉,轻松、愉快地学习党史和党的创新理论。

四.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是凝聚同心圆梦最核心最持久的力量。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也是山水之魂、旅游之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红色潇湘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为湘籍建党先驱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源泉。进一步研究红色潇湘文化,保护和利用红色潇湘文化和文物,推进红色潇湘文化和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读懂红色基因,推进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省。

来源:红网

作者:龚剑新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7/63/136838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