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解龙:全面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来源:红网 作者:刘解龙 编辑:陈晓丹 2024-01-29 17:11:00
时刻新闻
—分享—

□刘解龙(湖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人大财经工作咨询专家库专家)

刚刚进入2024年,1月11日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后称《意见》),令人振奋和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这是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15年4月25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21)的第三个具有全面性、战略性的重要文件。《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那么,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筑牢这个“生态根基”呢?必须紧紧抓住一个“全”字。

美丽中国建设进入“四全”时代

党中央的每个重大决策都充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将治国理政的方向明确性、政策连续性和现实针对性统一起来,既目标明确、又循序渐进,彰显出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等发展理念与战略思想的一以贯之的坚守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持之以恒地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些成就概括为“四个重大转变”,说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来到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时代之新,篇章之新,新在《意见》中的“四全”,《意见》中说得明确:

全领域转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

全方位提升。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全地域建设。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展现大美西部壮美风貌、亮丽东北辽阔风光、美丽中部锦绣山河、和谐东部秀美风韵,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

全社会行动。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行为自觉,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显而易见,这个“四全”告诉我们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是我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着追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明确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各方面与全过程,这是时空全覆盖、关系全渗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这就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只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突出了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的重大意义。

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由于“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知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因此,“四全”即是巨大成就基础上的继续向新阶段的发展,仍然具有诸多以创新拓展解决难题的内容与任务,是“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征程上的坚持与深化。

三是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更加美好的文明,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越来越明确地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的社会转型升级,我国的新型工业化,一方面是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绿色低碳”要求,跨越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低碳”门槛或“生态鸿沟”,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拓宽发展空间,赢得未来机遇,这对我国发展是极其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可我们突破了、跨越了,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质上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全”的全过程谋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与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编制中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有着重要关系,“规划机制”“规划优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具有积极作用的独特因素。这个《意见》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前所未有的具体明确的规划与部署,“四全”所概括的内容,都是以具体的时空关系体现出来的“两全”内容与要求,因而还有体现时间关系的即“全过程谋划”和体现空间关系的“全方面协同”,这个“两全”是紧密相关的缺一不可的。

就“四全”的全过程谋划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角度进行全过程谋划三阶段。《意见》分别在时间上选择了“2027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三个节点,然后分别对应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目标,即“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体现了实践发展要求与事物逻辑规划的统一,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这就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进程阶段与目标任务有机统一起来,更加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的筑牢进程与目标要求。《意见》提出:

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第二个方面:立足于“生态环境改善”这基础性的主题主线,从未来五年规划的关联性角度进行全过程谋划的三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三个“五年规划”确定了三个具体依次递进的目标,即“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对应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巩固拓展、全面改善”,由此可以相信,“五年规划”的积极作用,必定会在三个“五年规划”中充分体现出来,呈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来越美丽迈上的三大台阶,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就会构筑得更加坚固强大。

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对于这一点,党的二十大对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其中第七个方面的论述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不是一个简单的阶段性目标达成,而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极其重大的意义。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是一个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大国,是一个东方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国的特点是全方位的变革具有独特的艰难性,大有大的特点,大有大的难处,大有大的优势,向“美丽中国全面建成”的目标,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一点特别重要,对于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一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就是从根本上为人类闯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成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是我们实现的“美丽”,不是一个美丽地区,不是一个美丽行业,也不是一个美丽时刻,是全方位立体性的美丽社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性实质性方向性的美丽,是建立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基础上的美丽。

三是有了这样的美丽基础,就是生态文明社会的总体上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形态与主流力量,这是一种质的变化,那么,进一步的美丽势态,就会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强劲力量。

因此,无论是“2027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还是“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都要高度重视“全过程谋划”,每一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中的每一年,都要体现方向坚定、目标明确的总体要求,同时要重视进程中的阶段性质特点与要求,确保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秩序优化与有序运行。要加强这方面的制度、机制与技术的力量建设,避免出现美丽中国建设事业运行发展中的参差不齐和相互矛盾的现象。

特别是在推进“双碳”任务的如期达成方面,形成了协同的力量。我国碳达峰的时间是2030年,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目标,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从此后,碳排放总量将持续下降,并向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迈进。因而在“碳达峰”之后五年的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是科学可行可信的,美丽中国建设的全过程谋划是总体协同的。

以上将中长期规划具体分解为五年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积累的成功经验与优良传统,是基于坚实基础和明确方向的科学发展,必将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与保障作用。

“四全”的全方面协同

“全”字体现着美丽中国建设达到了新层次,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谋划与成效评价,都要将“全”贯穿好。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专业化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各行各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这样的精细化与密切化也越来越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四全”所涉及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可以说,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其中,这就要求“四全”的有效落实,必须能够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关系协调好。

现代社会的运行发展,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庞大体系的运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四全”,如果融入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就是另一种“多形态生态根基”结构体系方式表达,立足“多形态生态根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得到根本缓解,这样才能更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一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态根基。筑牢生态根基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现在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部分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时能够根据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质性要求,进行优化改善,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同时在更加科学的层次上,能够预知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提高大自然对人类的偶然性威胁的预知与应对能力。要以人类对大自然的更加深入系统的了解和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二是经济角度的生态根基。生态根基并不是为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提供更加有能力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而是要全方位形成有利于生态环保的发展方式,碳达峰碳中和,实质上都是以发展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具体地说,是越来越先进的科技能够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矛盾解决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一起来。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进程,就是要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基础,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根基,必须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2030年之后,经济持续发展,而碳排放总量则必须逐年下降,并且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要以发展方式的革命性转型,以绿色发展方式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三是科技角度的生态根基。解决工业化以来形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新型工业化,是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安排相统一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发展形态的重大转变,因此,必须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好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矛盾问题,以科技力量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四是生活角度的生态根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质,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问题。如果说,绿色发展方式是从生产角度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那么,只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才能从消费角度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五是社会角度的生态根基。如果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评价,人类最为鲁莽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短短几百年,人类在工业文明中走向了相当广泛深刻的“大自然的对立面”,从长远与本质而言,这样的文明隐藏着无穷的“自毁根基”的隐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上说是要突破西方工业文明的根本问题与致命缺陷,走出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道路,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要注重从社会发展角度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六是文化角度的生态根基。文化发展史,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共存的历史。只有那些属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范畴的文化,才能在人与自然的千万年复杂关系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否则,就必定会由于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被淘汰,至于那些反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文化,不可能进入主流文化,不可能得以流传。从这样的角度来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到今天的文明,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种文明在基因层次上具有一种独特的品质,这种独特品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由上可知,“四全”任务与目标,在纵向协调上,必须处理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性关系,处理好三个“五年规划”的递进性关系;必须在横向协同上,从生态、经济、科技、社会、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协同关系,保障社会大系统运行的有序有效,始终如一、众志成城地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来源:红网

作者:刘解龙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5/63/1348860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