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策略

来源:红网 作者:李志琴 编辑:陈晓丹 2024-09-06 11:19:53
时刻新闻
—分享—

□李志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个国家的繁荣,一个民族的兴盛,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成为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是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主力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走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助于更好地启智润心、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落实和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奠定精神根基。

完善保障机制,形成融合动力。一方面,高校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始终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需要从资金投入、制度保障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比如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会议、交流等各项开支;出台考核、评价、激励等管理制度,为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在教师招聘环节增加引进有文学背景的老师,在培训环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能力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能力。通过完善保障机制,形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强大动力。

创新管理模式,增强融合合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并非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形成战斗力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建立权责清晰的组织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通过统筹安排、整合资源,促进社会资源与校园资源的双向互动,使参与这项工作的各方能协调配合,创新突破,从而使融合的合力得到有力增强。

丰富教学资源,拓宽融合渠道。一方面,要守好“第一课堂”教学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活水源泉。另一方面,“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博物馆、名胜古迹、红色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更多渠道。

坚持与时俱进,增强融合动能。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在校大学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助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教师要以互联网为依托,创新教学形式和方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体验感,让新媒体网络平台与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真正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缺少文化,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与传统双向互动、相互融合的过程,要努力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并赋予其新的生机和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课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好“大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弘扬者和继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红网

作者:李志琴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3/98/142450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