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人事处处长)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将数字化技术作为载体赋能教育,培养高水平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推进数字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以学科建设维度为基础,聚焦资源的“质”与“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高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以学科建设维度为基础,夯实智慧教育平台基础。面对智能时代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并构建一个适应智能时代的学科建设新体系刻不容缓。一是整合优势资源以推动理论创新。通过整合学校内优势学科资源,以农学和材料学为核心,同时以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支撑,推动面向信息化时代的重大教育理论创新。加强对各类学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形成高效、便捷的资源共享机制。关注学科资源的更新与迭代,确保平台上的资源始终与学科前沿保持同步。二是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双驱动效应,以电子陶瓷现代产业学院、信创现代产业为平台学院,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建设一系列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以制度为保障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从而搭建起人才聚集的平台。三是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学科团队构成了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核心力量,因此,必须强化学科团队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吸纳杰出人才和加强内部培训等措施,致力于不断提升学科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亦需重视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以资源建设维度为重点,建构高质量数字化资源体系。为了全面提升数字化资源的质量与效用,必须深化对资源建设维度的探索与实践。这不仅涉及对现有资源的数字化处理,而且要求构建一个融合创新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的高质量数字化资源体系。一是重构并创新学校教学资源。我们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创作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数字化资源,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制定分层分类的数字课程资源建设规范,以实现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同时,建立课程开发机制,分类推进专业核心课程与省级立项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建立多元化学习资源库,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二是注重数字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因此,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实际需求,针对不同学习群体和学科领域的特点,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应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习效果。三是完善资源的持续共建共享机制。在数字化时代,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是提升整体教育水平的关键。应建立健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不同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创新资源服务机制,通过完善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和认证指标,引入第三方优质力量参与数字化资源开发,激活内部资源,充实资源建设专业团队,探索出适合学校特点的数字资源供给模式和服务机制。以资源建设维度为重点,构建高质量数字化资源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提升数字化资源的质量与效用,为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以培根铸魂育人维度为目标,建设数字化卓越培养体系。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教师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育人,塑造学生的品格与未来。挖掘其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一科技浪潮的席卷中为培育人才发挥赋能作用,成为了教育界亟待探索的课题。深入探讨教师的核心价值,以及人工智能,进而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革新。掌握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运用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数字环境并采集教学数据以支持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实施数字化的卓越培养计划,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以及推动数字化改革与创新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教育家精神文化维度为根基,筑牢数字化文化管理体系。教育家精神文化维度构成了数字化文化管理体系的坚实基石,这不仅要求在技术层面追求创新,更要求在理念上坚守深厚的教育情怀与责任感。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教育家精神,鼓励大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新知,以严谨、务实的态度进行实践探索。同时,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价值体系,明确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深刻理解并认同教育理念,从而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践行这些理念。在数字化文化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来强化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可以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收录并分享体现教育家精神的经典案例、教学视频等,使团队成员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借鉴;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开展线上讨论、分享会等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进一步激发教育热情与创造力。
来源:红网
作者:王建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