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像孑孓,像牛虻,平庸的人生如何成为暗影中的光?

来源:红网 作者:刘芳 编辑:陈晓丹 2024-07-26 09:53:10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今日荐书-

图片

《孑孓——镇上人城里生存文本》

作者:一泓

湖南文艺出版社

孑孓,蚊子的幼虫。“孑孓”,隐喻极其平庸的人生

标本式地展示出“镇上人城里生存”的生活图景

平凡小镇青年的心灵涅槃和命运裂变

生活是一个文本,各种文体交织杂糅


-书评-

图片

□刘芳

《孑孓——镇上人城里生存文本》是一部在内容和文本上都极具特色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小说以对比的手法写了主人公“我”和同乡、同学了了哥这两个从乡镇出来的年轻人的不同人生道路。

小说以“孑孓”为名,形与意均好。“孑孓”用中文“杰绝”翻译。何种用意?哪里还有什么英雄?英雄豪杰,抑或人杰,俱往矣。

“孑孓”与“牛虻”相似。“牛虻”源自古希腊神话。苏格拉底就将自己称作牛虻,将雅典视作一匹马。

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深受《牛虻》鼓舞,成为了一名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勇士。而在后现代语境中,“孑孓”,这个卑微的意象,没有伟大人物、英雄的光环,却是沉浸在日常生活、社会基层民众自嘲式的镜像。

“牛虻”与“孑孓”,与这两种动物意象对应的文明:一种是古希腊的,一种是中国汨罗的。前者是西方文明,后者是中华文明的,它们相互融合、转化,同时,又富有张力。

图片

牛虻。(图源:视觉中国)

01

孑孓:古希腊与汨罗的镜像

“河的好处,在于提供海的可能。”河,是汨罗江。回龙镇门口流经的那条河。海,是古希腊紧邻的地中海和爱琴海,西方海洋文化的源头。河与海,原本相似。

“我”阅读《斐多篇》,知道“鸡”是苏格拉底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他想还掉自己欠的那只鸡,这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当一只又一只的鸡进到“我”第一任老板家的冰箱……而“我”的外婆知道鸡好,却不吃鸡。她说吃鸡会有罪过,爱吃青菜,她用自己养的鸡兑成票子。外婆“不爱吃鸡”,就是外婆“爱的哲学”。

对于现代人而言,更愿意将肯德基和土鸡作为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象征。“我”知土鸡滋养,然而,“我担心总有一天这个家庭的血会被吸干”。谁是吸血的?谁又是为着这个家庭和谐、正义露出锋芒,冲锋、流血的?

图片

汨罗市长乐镇。

02  

《孑孓》与《边城》的镜像书写

在湘楚大地,汨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极富有语言的魔力。

“我”与了了、畅畅原来一起长大,但是,畅畅是了了哥的畅畅。“我和处长从穿开裆裤开始就一起在回龙镇的麻石板街上奔跑着长大。一起到乡里,一起到县城,一起考上大学,一起分配到这个城市。”

“我”原来以为,自己和处长了了、畅畅会摆脱“边城”式的宿命,会友谊万岁,爱情万岁。但是,“问候和土鸡,一起在城市化进程中裂变为稀罕之物。”昔日情谊发生了变化,这些关系变化同样值得警醒。

听到花鼓戏,“我”是快乐的。“我”感觉找到了精神坐标,并且获得了内心深处的自洽与愉悦。“我是被城市的日子挤压得太紧张了。这些所有的混乱,其实不过是要表达我的厌倦。”“我”是作家的镜像。“我”对《边城》的渴慕,与“我”对了了的羡慕如出一辙。“我”对畅畅,这种情感与克尔凯郭尔相似,东西方文化不同,在情感方面,居然有许多契合。

图片

湘西边城。(图源:视觉中国)

03

孑孓:“小镇”与“城市”的镜像

汨罗与古希腊都是神奇的地方。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社会语境中,“我”认为,东方和西方在动物问题上分歧了几千年。“牛虻”正面的形象,得益于阐释的力量;“孑孓”却带着自我贬损的意味。渺小,或是冷酷。在这部小说中,了了与过去亲友日益隔阂,以及冷漠的倾向,显然,有一种警示作用。

小说书写了小镇与城市——“回龙镇”与“红花坡”两个地方。“我”感知红花坡,依然需要通过回龙镇。作为原住民的“刀哥”,他对红花坡感知同样需要回龙镇。在国家的地理版图之上,乡、镇、城市的空间被重新剪裁、布局。如果说小镇是大城市剪切过的边边角角,那么,小镇青年生存的空间逻辑,便是在“乡村-城市”的二元结构变成小镇、小城市、大城市、超大城市的阶梯序列之后的处境——城市的乡村化与乡村的城市化。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书写是意识流的,还有“话”的味道,如果小说仅仅停留在形式,失去内在精神架构支撑,很容易成为博人眼球、昙花一现的作品。但是,这部小说善于利用文学史、思想史的坐标与藤蔓进行攀爬,其现实主义的内在旨趣,以及浪漫的、诗意的感觉与后现代的形式化合,使这部小说具有了“后后现代”的感觉,即小说回归现实,又试图影响现实的创作倾向。

图片

汨罗江。(图源:湖湘地理)

-书作者简介-

一泓,70后,曾用笔名“清水一泓”“万人嫌”,生于湖南汨罗长乐街,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常年致力于电视及与艺术关联的文案文本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长沙情未央》《爱情就是鬼》,主编图书《县委大院》《绝对忠诚》。曾获全国首届“韬奋新苗奖”。



欢迎关注“书山有麓”阅读号,书评投稿:hwssyl@163.com

来源:红网

作者:刘芳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1/60/1413416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