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入发掘洞庭湖堤垸文化的时代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陈向科 郝翔 编辑:唐盈 2024-06-15 17:20:33
时刻新闻
—分享—

□陈向科 郝翔

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洞庭湖明珠湖南常德考察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洞庭湖作为一颗璀璨的长江明珠,孕育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承载着湖湘儿女的共同记忆,浇灌出湖湘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奋进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洞庭湖千年文脉,深入发掘洞庭湖堤垸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湖南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的应有之义。

洞庭湖堤垸文化具有独特内涵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洞庭湖堤垸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文化、农耕文化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洞庭湖堤垸文化是一个以堤垸为载体而形成的文化体系,既包括在利用与改造洞庭湖区水资源、水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成果,如大堤、沟渠、闸口、电排、机埠等水利灌溉设施和垸田,也包括因构筑堤垸而形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修护堤垸的制度规范等社会层面的要素,还包括人们对堤垸的认识、信仰、精神感悟、与堤垸相关的世界观、文艺创造等精神层面的要素,蕴含着开放包容、艰苦奋斗、患难与共的丰富内涵。

开放包容。洞庭湖区地势平坦,洲土辽阔,垸田众多,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吸引大量移民前来垦殖,渐成五方杂处之地。据考证,上古时期,黄帝、炎帝部落与九黎部落相争,即有九黎部落一部南迁至洞庭湖区。《战国策·魏策》载:“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而后各个历史时期,皆有人民迁徙至此。明清时期,湖区移民以江西、湖北、广东等外省为主;民国时期,则以湖南省省内其他县份和区域内移民为主。如《湖田洲土史话》记载,湖区农民约300万人,“土著极少”,多半是自邵阳、湘乡、安化、新化、宁乡、长沙等地迁来。众多来自五湖四海、富有开拓精神的移民汇集于此,复杂的方言、多元的民间习俗习惯、多样的饮食风味融合交汇,趋向放下包袱,互相取长补短,由繁入简,致力开拓进取,创造美好生活。

艰苦奋斗。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湖区水流紊乱,垸老堤薄,千孔百疮,水患频仍,所谓“岁岁插湖田,见禾未见谷。昨夜没堤腰,今晨浸牛肚。水涨富家忧,水退贫儿乐。湖西千顷肥,何如一网泊。”频发的洪涝灾害一方面给洞庭湖区人民带来惨痛损失,一方面也锻造了湖区人民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发奋图强的精神品质。这体现在行动上,莫过于持续千百年、大规模的艰苦卓绝的堤垸整修活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湖区人民数十年如一日,吃苦耐劳,用肩膀、用双手修筑起一道道崭新的大堤、沟渠。从50年代恢复堤垸、整修防洪大堤、合建防洪圈,大力发展机排和以机排为中心的渠系配套,到60年代整修渍水堤、渠堤,大搞电排和以电排为中心的渠系配套,到70年代堤垸撇洪建设,兴建傍山撇洪渠堤、河堤、间堤等拦截山洪水,再到80年代加高加固重点堤垸和一般堤垸等等,形成今日堤防如织、堤垸如鳞、阡陌纵横的水乡景观。

患难与共。同为异乡客,同是垸里人,同饮洞庭水,同修一道堤,同种垸里田,同对水威胁,同靠大堤保,共同的经历和处境、共同的利益关系铸就休戚与共的堤垸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超越传统意义的乡、村地域社会,一般以一道大堤为范围;水利设施如大堤、沟渠、闸口、电排、机埠等,为垸内成员所共有;共同享有灌溉资格,承担修护大堤、沟渠义务。因此,每当洪水威胁家园,每当视为“命根子”的大堤出现险情,垸区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全垸合力抗洪魔。同舟共济的意识增强至某种程度,衍生出对水、水神的信仰与崇拜,在民国时期尤甚,为“提防倒垸,则奉镇堤将军……无人不发生敬礼,在滨湖县境,洞庭王宫,到处崇拜。”“笃信神道,故各城乡市镇无不庙宇如林。一届神诞之期,其庙之值年人等皆先期齐集,悬灯挂彩,杀猪宰羊,延请僧道诵经致祭。庙款多者,并演唱戏剧,数日不绝;庙款少者,亦演唱影戏或神戏(俗呼木脑壳戏),以达神庥。其附近居民,者皆扶老携幼,入庙焚香,纷至沓来,道途络绎,极一时之盛事焉。”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患难与共的意识更是超越堤垸范围,深化为“天下农民是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时代精神。

推动洞庭湖堤垸文化赓续不绝、传承发展

加强洞庭湖堤垸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广泛分布于洞庭湖区的大量堤垸文物和文化遗产,见证着洞庭湖的兼容并蓄,昭示着洞庭湖文化的创造与魅力,是洞庭湖堤垸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根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激活洞庭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洞庭湖堤垸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展示传播更多承载湖湘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做大做强湖湘文化重要标志。加强中部地区战略对接和区域统筹,着力健全系统保护、协同保护的体制机制,更多借助科技手段、调动社会力量,不断加大洞庭湖堤垸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好湖湘文化基因,守护好湖湘历史文脉,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聚合文化力量。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质增效。文化和旅游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洞庭湖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找准点位,提升效能,发挥旅游在传播弘扬洞庭湖堤垸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序实施洞庭湖堤垸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加大重点堤垸、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洞庭湖区堤垸水利考古工程,创建国家级堤垸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水利工程图等资料,基于面向对象和自动矢量化的方法,推进湖区堤垸数字化保护,提升湖区堤垸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实施堤垸整修口述史工程,抢救性保存堤垸整修参与者的影音资料;扎实推进堤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信息资源库,实施湖区堤垸戏曲、曲艺、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工程等。纵深推进“文化+”“旅游+”“数字+”,推动环洞庭湖重要节点城市深度融合产城景、农文旅等资源,丰富相关产业文化和人文经济内涵,把洞庭湖堤垸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培育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动洞庭湖堤垸文化育民、惠民、利民。保护不是将文物和文化遗产束之高阁,最好的保护是让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要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聚焦洞庭湖堤垸题材,讲好堤垸故事,推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体现洞庭湖堤垸文化内涵的优质文化产品,用洞庭湖堤垸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固本培元,让人们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洞庭湖堤垸文化的教化功能,成风化俗,推动洞庭湖堤垸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和社会建设,用洞庭湖堤垸文化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集体化时期洞庭湖区堤垸整修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49-1984)[20BZS129]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陈向科 郝翔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0/59/140026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