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屹 编辑:唐盈 2023-12-19 11:34:29
时刻新闻
—分享—

□欧阳屹(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着力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弱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扛牢政治责任:提高站位,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时代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时代感。

一是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决抗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要强化责任担当,明确工作职责,凝聚全省做好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强大合力。坚持上下一盘棋,领导率先垂范,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做好,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二是坚持以上率下,领导干部要带头沉下去解决实际问题。要压实各有关部门责任,各驻村派出后盾单位要加强对联系村的帮扶和派出人员纪律管理,单位主要领导要指导驻村干部扑下身子搞调研、进村入户摸情况,研究谋划帮扶村发展规划。针对目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照不足查漏补缺,对照问题限时整改,坚持时间倒逼、任务倒逼,定人定岗、定时定责,全力以赴抓实抓细,务必抓出成效。三是坚决守住“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从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兜底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走访排查,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尤其要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稳定发展工作,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四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抓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要把握重点、明确目标、因地制宜,逐步探索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新路径和新经验,引领带动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村、示范点。确保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取得实效。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认识,着力补齐影响制约农村和脱贫群众稳定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通过调研了解、综合分析、归纳总结,以及农村生活和三农实践,影响制约农村尤其是脱贫群众稳定持续发展的原因很多,有历史现实原因,有主观客观方面的因素等等。笔者认为,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统筹规划,农村和脱贫群众自身存在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脱贫群众自力更生,勤动致富的思想树立不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意愿不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部分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既不想投入劳力,也不想投入精力,有“等靠要”的思想,坐等帮扶救济。二是部分农民利益化思想比较突出,凡事讲价钱提要求,集体观念淡漠,奉献精神匮乏,只图获得不讲付出。有的思想还比较狭隘,存在攀比心理却不思进取,不仅不向致富能手经济能人学习取经,而且还严重存在“羡慕嫉妒恨”,影响村民团结和谐。三是经营家庭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足,缺乏认识事物、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基本常识,决策决断水平不高,观念意识滞后,发展目标和规划不明确,对如何经营好家庭,发展产业,搞好经济认识模糊,措施不力。

2.致富能手和经济能人匮乏,宣传推介致富经验致富路径缺失,示范功效利用不充分,引领帮助村民发家致富作用发挥不够。致富能手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同村乡亲,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所进行的试验与示范,相比组织安排请来的一些专家更能给村民带来眼见为实的切身感受和信赖。实践证明,致富能手和经济能人有思想有见地,在创业、营销和技术等方面能力出色,他们对乡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在乡村特别是农村(脱贫)地区懂政策懂经济,善于经营管理的致富能手和农村经济能人非常少,很难发挥致富先进典型的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对于引领带动和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发展家庭经济的作用发挥不够。

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乏力,综合素质不高,宗旨意识淡化,带动力不强。一是村支两委班子成员配备不强,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党组织的领导示范作用发挥不够,综合管理协调能力欠缺,削弱了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村党支部承载着的主要工作是教育引导、帮助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调处矛盾纠纷的责任。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党支部与农民之间的工作联系少了,村干部兼职化、走读现象普遍存在,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严重下降,导致部分农民的组织意识、集体意识逐渐淡化,对社会公益事业和集体事业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不高。二是村级班子成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近些年来农村基层党建薄弱,班子成员年龄老化,老中青梯次搭配不科学不合理,后备干部培养不足。从调研走访看,在没有文旅资源的农村,村干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都不多,导致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认识不够、理解不透,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反应不快,影响了农村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是部分党员宗旨意识淡化,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意识不浓,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逐渐谈化,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积极,实用利己主义为上。考虑与自己有利的事就去做,与自己无利的则不管他人瓦上霜,袖手旁观,影响了在农民群众中的作用发挥,降低了农民群众的信任度。

4.缺乏龙头企业支柱产业支撑,企业、产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产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农村(脱贫)地区乡村产业还处在起步发展期,产业体系还不健全,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有限。一是农村(脱贫)地区主要缺乏行业或地区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企业产品也相对单一,缺乏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难以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支柱产业。导致农村(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缺乏主导力量,产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二是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一部分企业对基地农户的扶持和投入,只是从企业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作为一种经济合作关系,没有上升到长期互利共赢和紧密协作的高度来认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基地农户认为企业行为只是单纯的市场行为,受小农意识影响,在合作过程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缺乏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三是地区生产流通秩序不畅,产销难以有效对接,一些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给农村(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村民就近就业和农民增收受限。

5.乡村财源建设薄弱,缺乏后劲,村集体经济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农村(脱贫)地区空壳村、空白村不同程度存在,集体经济积累少。由于属于村级所有的固定资产大多变卖或因年久破败难以盘活利用,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源和基本条件。即使那些有资源优势的行政村,也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市场经济特性,将归属集体经济所有的资源型资产如山林、土地、采石场等采取一次性承包20-30年的形式出让使用权,一次性收取承包费,在短期内过度开支而无经济积累,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无收入或收入少,收入不稳定性、持续性差,部分村级还有债务,又没有新增财源,村级集体经济难以拓展。在这种情况下,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肯定是捉襟见肘,对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自然无法解决。

6.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保障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才与人力资源培育巩固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办学和基本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对口帮扶的乡村建有学校、卫生院,办学就医条件较好;然而没有后盾单位联系帮扶的村级几乎没有学校和卫生院,即使有原旧存的学校、卫生院,由于环境和条件差,规模小入学率低,收入病人少,教师医护人员留不住引不进现象比较突出,师资力量匮乏,医疗水平严重滞后,教育医疗保障能力弱。尤其是生活在高寒山区、移民库区、丘林干旱区影响程度深,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无力面对日益增长的高额教育支出,看病就诊用药贵,导致因学因病因灾返贫辍学风险存在。

在文化科技方面,农村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少,科技应用创新水平低,严重缺乏经济管理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缺乏人才与人力资源,影响了农村(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农村(脱贫)地区要在切实解决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地方政府和上级国家机关要给予特殊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决心为农村(脱贫)地区培育巩固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扭转人才匮乏的局面。

努力担当作为:找准着力点,打造乡村发展新引擎,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促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农村(脱贫)攻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何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伟大成果,巩固脱贫地区稳定持续发展,实现脱贫地区与其它发达地区共同繁荣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自觉担当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

第一,要积极发挥人是第一生产力要素的最大效能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水平。

1.加强对农村(脱贫)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教育疏导和激励帮扶,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地方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要切实帮助农村(脱贫)群众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对农村(脱贫)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志向的激发,着力培育脱贫群众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思想意识和观念,让农村(脱贫)群众自我发展的心热起来,动起来,彻底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同时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机制创新提升农村(脱贫)群众自我发展的愿望、勇气和动力。通过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和激励农村(脱贫)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带动村民发展经济的能力。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发展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组织的地位决定了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主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是强化村支两委班子建设,着力突出抓党建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党员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关键所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脱贫)地区党建工作,把农村(脱贫)地区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教育示范、引导引领农民,带领农村(脱贫)群众发家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坚持新时代有关基层组织建设标准的同时,建议着重强调要按照“五强五能”的素质要求选配村干部,即按照“村集体意识强、能为村民热心服务;发展意识强,能带头引领村民发展;家庭经济实力强,能示范带领村民致富;个人文化知识强、能正确理解运用政策文件精神;政策法律意识强,能妥善处理村务事务纠纷”的新型复合型致富能人的用人理念,真正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提高村支两委班子管理服务村务事务的决策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务必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发展村民经济结合起来,提高抓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党员教育、组织活动和服务群众等方式,突出从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出发,真正把那些有志为村集体村务建设奉献、热心助力帮扶村民、经济发展能力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扎实苦干年轻有为的村民吸收发展为党员。同时要把那些在思想行动上都积极靠近党组织,村党组织要主动出击动员那些有正义正气感、想干事能干事的热血青年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为培育壮大党员队伍储备后备力量。同时加强对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提高做群众工作,发展经济的能力水平。三是强化便民服务措施,搭建和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从服务联系群众、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出发,建立完善党员干部服务联系群众各项制度。长期坚持通过上门走访交心、座谈交流对话等形式,及时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所愿所盼,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农村特色产业项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同时,要积极开展便民联系群众载体活动,为党员服务群众、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四是强化农村基层基础建设,保障村党组织和村民开展日常经济文化各项活动。要进一步加强村级阵地和村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村民文化经济活动经费等,为村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并建立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提高专项经费管理使用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

3.加强农村(脱贫)地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振农民(脱贫)群众发展家庭经济的浓厚氛围和精气神。在农村(脱贫)地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宣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工作举措,提高农村(脱贫)群众的知情权、知晓度,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观意识和能动力。要根据新时代农村(脱贫)地区生产生活的现状和农民需求,创新思路和形式,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公益性。要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农村(脱贫)地区入村入户,入心入脑,真正落地生根,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动力。

4.加强示范引领,充分发挥致富能手和经济能人的带动作用,积极影响和带动村民发展家庭经济。农村普遍缺乏干事创业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领路人,导致没有好项目,没有经济投入。致富能手一般有一技之长,有发展眼光,懂经营管理,又勇于创新,他们对本村和周边农民发挥着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以让他们用地方通俗的语言,向乡亲们传授致富方法、致富经验,解答乡亲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既有实际效果又有说服力。通过致富能手传授亲身创业和发家致富的经验经历,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农民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走上致富道路。一是要充分发挥致富能手自身优势,拓宽致富能手传帮带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帮助村民准确地了解市场、掌握市场,发展产业和经济,带动广大村民走上发家致富的前景道路。二是要发挥致富能手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蝴蝶效应,推介发家致富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路子,引领和促进本村及周边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要创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源动力,促进农村(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产业支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是从过去的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扶助转变的重要体现,农村(脱贫)地区要找准发展路子,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突出本地特色,巩固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产业链。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名优产品,培育农业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坚持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不要搞“一刀切、一哄而上、全面开花”的指标要求。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名优品牌,培育一批全市或本地区域的不同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强对特色水果、蔬菜、杂粮、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品的品牌保护,广泛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提升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农业经济增长点。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特色品牌、找准卖场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调整结构、适度扩大规模、不断提升质量,把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收入。

2.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支柱支撑,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针对一些农户经营分散,规模小效益低,农业部门和农村经济组织要适时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质量品牌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统筹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组织化生产,增强农业园区产业辐射。同时要加强农户、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有效合作,实现抱团取暖、融合发展,以适应市场需求、新时代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新方式加强联农带农,实现农户与集体经济效益双赢。重点是立足本地资源,选准具有本地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企业与合作社联合,以投资联营等形式,开发农业产业化基地、种养殖基地等地方特色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模式,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实现农户与集体彼此受益、互惠互利。农户可以通过现金、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村级集体经济,也可通过设施、设备、土地经营权等多种方式折价入股。让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参与养殖、劳务用工等多种方式获得收入,切实享受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产生的红利,以此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户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4.巩固发展乡村产业,加大乡村车间建设,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乡村产业,无论是在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它都发挥着就业帮扶的巨大作用。要将园区、企业、车间连成一条线,形成循坏,让更多的农民(脱贫)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要大力培育发展乡村产业,加大乡村车间建设,积极扩大就业,不能简单搞产业单一化,要延长产业链,形成规模化,辐射广大农民群众,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挣钱,解决老有所依、少有所教,家庭和谐问题。这不仅仅是单纯解决经济问题,而且能解决社会问题。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提供最优质的营商环境,不能让企业家企业主为营商环境掉眼泪、诉苦处、受冤屈,地方人大要通过立法监督等职能为他们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5.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发展农村(脱贫)地区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好,乡村民俗氛围浓,在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其地方特色,注重乡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差异性,绝对不能搞千篇一律,大众化。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得天独厚的环境,注重保护民俗村镇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特色、民族同胞的生活习惯方式等带有民族元素的特性特征,着力发展生态环保型的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生态环保兼具经济价值的优势品牌产品。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要加大对自然生态、传统村落、历史沿革的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脱贫)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脱贫)地区的发展能力。

6.大力支持和发展劳务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要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一项重要社会产业经济来抓,为劳动力流动人员提供全面配套的就业服务保障。通过调查了解,劳务经济(俗称打工经济)在农村(脱贫)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近30年来的劳务输出情况来看,劳务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经济来源,是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撑,劳务经济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每年外出务工农民的人数都达千万人以上。规模越来越大。劳务输入地至少有15%以上的GDP是由外来务工人员创造的。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成为农村(脱贫)地区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撑。劳务经济相比其它种养殖业经济来源来说,对于农民家庭可以是说比较稳定见效快的经济收入和致富的主要途径。事实上我省绝大部分农村都如此,只要是家里有劳动力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从事劳务经济的,家里的吃穿住都比没有劳务经济来源的要好很多。地方党委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发展劳务经济,将劳务经济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经济来抓,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抓好抓大,对于劳务输出服务管理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诸如对务工人员的务工权益纠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老年父母和儿童留守问题等等,要进一步加以妥善解决,为劳务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让外出务工的农民群众心安家安、踏实奋进。

第三,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农村(脱贫)地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各项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机构职能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服务和市场决定性作用,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农业农村行政部门主抓主管,各有关农口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对农村(脱贫)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土地、产业、生态补偿、对口支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建立完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一是建立完善订单农业合同制。主要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用合同或契约等形式,确定基地农产品生产数量、质量和收购最低保护价,以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建立完善合作制,就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基础上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等,农民以社员、会员的身份加入合作社或协会,按合作社和协会要求组织生产,合作社和协会负责回收产品,并提供无偿或低偿的配套服务。三是建立完善股份制。就是引导龙头企业吸纳农户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在龙头企业中拥有股份,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享受入股比例分红。

3.建立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发展奖励激励机制。一是创新农村地区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持以引得进留得住为核心,着力培养使用好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所需人才。在落实国家和省级各项人才工程专项规划时,突出向农村(脱贫)地区倾斜照顾。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脱贫)地区“三支一扶”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支援扶助力度。加强农村地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平台建设,使其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就业和人才引进工作。二是全面落实和提高教师医卫人员福利待遇,强化制度保障。要切实落实乡村教师、医护人员各项津补贴,设立教师、医护人员专项奖励基金,全面改善农村教育教学、医疗诊治办公生活条件,稳定农村地区教师、医疗队伍。同时,要强化教育、卫健行政部门的职能管理和服务水平,让农村地区的教师、医护人员安心舒心工作。三是设立专项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培养基金。奖励那些为农村科技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科技人员,激励他们更好更坚定地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和服务。

4.建立完善就业服务运行保障机制,为劳务输出和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管理服务综合平台。要强化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将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劳务输出纳入统一规范、高效运转的管理服务机构,可在县(区)、乡镇成立专门履行劳务信息咨询、就业服务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劳务纠纷处理、法律保障服务、劳务事务代理等综合管理服务职能的日常机构,为劳务输出和回乡创业提供就业管理服务,促进农民务工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转有序和健康发展。地方政府要做广大务工农民朋友的坚强后盾,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努力改善就业服务环境等。要建立规范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着力解决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动力要素市场障碍问题,为劳动力流动人员提供全面配套的就业服务保障。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及其发展要求,劳动力流动是市场化、产业化的一种必然趋势。社会和经济体系呈现出城乡二元特征,分割为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导致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不顺畅,就业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城乡劳动力的竞争有失公平,劳动力处于无序流动,城乡就业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这无形中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从体制机制上找出劳动力市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

5.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挥最大效益。对农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严格按照三资管理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使其最大效率发挥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务事务上,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务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务集体讨论决定,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三是建立健全发展经济奖励激励机制,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增速快、后劲大的村组,乡镇党委政府要重点给予项目上的扶持、资金上的奖励,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有序良性发展。给予村支两委班子表彰奖励,激励他们带领村民发财致富的动力和干劲。四是发挥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予以适时监督和容错支持。

6.加强乡村振兴涉农法制建设,为农村(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地方各级人大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督促和推进农村(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坚持地方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促进,在农村(脱贫)地区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二是加强乡村治理,强化农村(脱贫)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农村(脱贫)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切实保障农村(脱贫)群众合法权益。三是对照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规定,进一步建立完善涉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和执法调研。四是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农村(脱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配套政策措施,依法推进农村(脱贫)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屹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756/53/133676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