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瑰丽的汉字宝库,多少字符美好如玉。如“中”,如“华”,如“人”,如“民”,如“共”,如“和”,如“国”。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爱国。国庆档,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文字的起源,细细体会文字的变迁和文化的魅力,感悟这些字符始终澎湃着的不朽的时代力量。
□陈晓丹
巍巍华夏,上下五千年,多少历史烽烟弥散,多少风流人物俱往,唯汉字不灭,汉字不老。古往今来,汉字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且从未中断的文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说文解字》所记录的九千余汉字中,“中”字堪称“中华第一字”,每个中国人识字,都从一个“中”开始;每个中国人成熟,也从读懂一个“中”开始。
何为“中”?是秦失其鹿,群雄并起天下共逐之的“逐鹿中原”?是唐太宗观砥柱山力挽狂澜、雄踞黄河之中而惊呼“中流砥柱”?是《论语》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还是王彦光慨然上疏陈十弊,皆“切中时病”……
一千个“中”,有一千种理解。它是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传来的悠长脉息,是考据甲骨文上神秘符号来龙去脉的“活化石”,是中国哲学思想不断跃迁的文字见证。
它是中华文化的精神IP。
中心的“中”,打开瑰丽的汉字宝库
汉字“中”,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之上,距今3000多年。
在那重见天日的斑驳龟壳上刻记着“中”的最初模样:一面竖立的旂旗,上下九个飘游随风飘动。旗帜竖立之处是氏族中心,于是“中”是象征团结的图腾符号。
▲甲骨文上的“中”字。
“中”为何以旗帜来指事?“中”与旗帜有何渊源?
甲骨文、金文有“立中”“称旂”的记录,如西周中期“王称旂于丰”。从这短短5个字中,我们依然能拨开历史尘烟,感受那气势恢弘的出征场面:周王立旗帜于丰镐中央,以此召集部族,大风猎猎,周王慷慨陈词发出战争动员,旗下群情激昂。
这一幕必然书写了荡气回肠的一段王朝崛兴史。
根据可考的史籍,古代田猎和战争、祭祀与礼仪,都会在中间位置树举旗子,让人易于看到并聚集。于是“中央”之意,就此引申。
慢慢再引申,“中”又有了“执政与管理”意味。再引申,有了“中正”的处世态度、“中庸”的哲学思想等,意义更广泛多元。
从文化意义来说,“中”从具体的“旗帜”“中心”,演变出“持中”“中正”“中庸”等抽象意义,这个进程不仅是文字的发展,也是中国文化“活化”传承的缩影和物质见证。
可见,神秘的“中”字,是中国文字历经3600年发展的“活化石”,其源流演化具有深刻的文字学价值和文化学价值。
清华大学藏的战国楚简里,有个有趣的记载。说周王在河伯处借了“中”,打败了敌人,然后再还了这个“中”。
为了这个“中”是啥宝物,专家学者写了几十篇论文。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个“中”是“持中”的观念。
后来,“持中”逐渐成为公认的处世原则,即抱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态度,以“中正之气”审视自我、对待他人、看待世界。
以此为原点,千百年来,中国人建立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勇和”的理想范式,拥有了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
无疑,“中”字富含的理念,已经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并内化为我们人生观、处世观、价值观的基石。
中庸的“中”,注重平衡的哲学智慧
《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被视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从“中”字派生而来的“中庸”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思想理念,能成为支撑起中国传统哲学的四梁八柱之一?
《中庸》开宗明义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以“中庸”,并非平庸,更非躺平,而是要求人们保持“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执中”办事、正直为人。
换一句话说,“中庸”是高度平衡的哲学智慧。它寄寓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与追求、精神与风骨,几经演变和跃迁,形成一种哲学智慧,对于我们当下的工作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说共同富裕。本质上就是让财富、利益公平惠及每个人,就是要以高度平衡的智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避免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这便是“中庸”思想潜移默化,作用于当下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中”,国家治理的中道原则
“中”字寄托着中国人对“居天下之中,而治天下”的梦想。先民们以“中原”“中夏”“中土”来称呼神州大地,入主中原、问鼎中原,就是先民最崇高的政治理想。
我们从“中”字强大的构词能力中,可以找到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的蛛丝马迹。
《尚书·盘庚中》记载盘庚迁殷前对子民的训辞,“各设中于乃心”。盘庚告诉子民,他的迁移计划已经“铁板钉钉”,大家要把各自的心放得中正,跟他一起打算。
战国竹简《保训》记载了周文王去世前给武王发留下的遗训,“舜既得中”“微假中于河”,文王用前人经验告诉武王,要不懈地运用“中”,完成自己未竟的伐商大业。
无疑,这些“中”是治国理政的政治理念,体现着“中和之气”与中道原则。这一政治智慧几经发展,已融入当今治国理政的全过程。
例如,当今社会倡导秉持公正无私之心和不偏不倚作风,以良好的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中道原则”的现代演绎。“中”字作为自古形成的政治理念,已经在新时代传承发扬,成为治国理政的汩汩活泉和普遍原则。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从“中”字的源流和演变,我们分明看到汉字在推动文化演变、哲学思想发展、治国理政践行等方面无与伦比的力量。
我们无法不感怀这样伟大的汉字,更深爱这样的中国!
当古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玛雅文字随战火硝烟、文化侵蚀泯灭,随纸草、泥板、树皮、鹿皮远去,唯有甲骨上的中国汉字,成为古代四大文字中唯一的幸存者,穿越3600年岁月流光走到盛世中国,依然枝繁叶茂、春风扑面。
它生长在亿万中国人的精神里,割不走、偷不去、抛不掉,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精神IP,永不消逝的文字传奇。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姜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