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个把牢”担负高校新时代文化使命

来源:红网 作者:杨亮 编辑:唐盈 2023-10-31 14:21:11
时刻新闻
—分享—

□杨亮(湖南省委党校第65期中青二班学员,湖南女子学院党政办副主任)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作为育人基地、人才高地和文化重地,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育、以教兴文,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一、把牢“两个结合”根本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根植中华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高校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重大要求,鲜明凸显了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原则。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努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对更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解决人民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二、把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校要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最鲜亮主题。高校要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全面系统进教材、生动活泼进课堂、融会贯通进头脑,加强理论研究、推进实践创新向理论创新转化,加强教材建设、推动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加强思政创新、推进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让师生在深刻感悟党的思想伟力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系统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始终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增强育人实效。

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各环节,在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上下功夫,使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三、把牢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支撑

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文化优势、传播优势,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上走在前作表率,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地。

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立足学术研究职能,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其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加强富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学术研究,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围绕解决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学理方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学理支撑。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高校要切实担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点,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立足服务社会职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服务导向,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争当文化创新生态链“链长”,助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之一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高校肩负着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要坚定不移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通过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助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文章,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广度与深度,建设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标志性平台,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借助政府间高层磋商、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品牌打造,举办中外大学论坛、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推进文化交流互鉴。

来源:红网

作者:杨亮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754/75/1321735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