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岳(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连续十九年夺得丰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既显示了我国具备能够战胜多种困难夺得粮食丰收的坚实基础,更警示我们必须主动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真正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在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之际,我们应树立爱粮节粮从每天做起的信念。
十九连丰来之不易,应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制度
2022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长73.6亿斤, 增长0.5%,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完全自给。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连续十九年夺得粮食丰收。实现十九年丰实在不易,北方遇到了少见的秋雨秋汛,致使1/3的冬小麦播种推迟。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遭遇了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同时国际局势也影响到生产资料的运输流通及价格。面对一系列现实压力,国家政策紧密跟进,层层压实责任,科学统筹调度、高效利用水资源,及时疏通堵点卡点,尽力减少灾害损失,最终实现了十九连丰。
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变局之中,粮食安全可谓“生死线”。古今中外以粮灭国的案例警醒世人。我国粮食安全任重道远,影响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还有很多而且将长期存在。要以粮安天下的长远担当, 筑牢粮食安全的思想根基,站在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做到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不利条件的准备,从长远出发,搞好顶层设计,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制度。
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应推行最严格的对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的系列措施
2022年我国耕地面积191792.7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7087.97万亩,占24.55%;水浇地48172.21万亩,占25.12%;旱地96532.61万亩,占50.33%。我国人均耕地仅1.43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27.7%,排在世界第67位。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位列世界第四,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仅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全球17.5%的人口。维持了一种“紧平衡”。
一定要把耕地与水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与水资源保护制度。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还应注重保护耕地的质量,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要规范和达到土壤肥力标准;在使用耕地的全过程中要实施有效措施,提高土壤肥力。要像保护自身生命一样运用综合措施全方位保护好水资源,加快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畅通粮食生产的水利命脉。
粮食需求持续增长,要注重多渠道开辟食物来源
2022年,我国粮食年人均占有量已达到483公斤,远远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粮食安全底线无忧。但我国依然是粮食进口大国,2021年进口粮食1.6亿吨。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粮食的需求也会相应提升。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数量不断增长,致使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呈不断增长态势,加之人口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的增加,我国粮食消费总量每年增长1%以上。有预测显示到2035年,我国年粮食需求或将达到8.5亿吨到9亿吨。人均生产稻谷150公斤,库存微升,总量增速在0.5%以下;人均生产小麦从86公斤增长到95公斤,但库存未升。由于肉蛋奶人均消费量增加拉动大豆、玉米饲料用粮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西式消费融入,马铃薯的需求继续增加。随着人们对食物多样化有利健康的了解,对小米、燕麦、黑麦、大麦、红豆、绿豆、黑豆、豌豆、蚕豆等杂粮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
为了应对粮食消费不断增长的需求,国家已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中,要树立大食物观,多渠道开辟食物来源。要利用山旱地、丘陵地种植豆类、薯类作物。要利用陆地山场广阔的优势发展木本粮食、木本饲料、木本油料、木本蔬菜。要在保护江河湖海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水生生物食品产业。同时要不断注重名特优食品的生产,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建立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科技支撑粮食安全,始终把握农业科技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我国耕地扩大空间有限,有的作物面积实际呈下降趋势。例如小麦种植面积近十年减少了2000万亩,主要靠培育大批优良品种提高单产,从2011年322.55公斤/亩增至2022年390.4公斤/亩,抵消了面积减少对总产量的影响,带来了小麦总产量的增加,连续八年站稳了1.3亿吨以上。袁隆平的艰辛攻克,杂交水稻的产量是普通水稻的两倍甚至更多,1976年至1988年,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000亿公斤。我国注重主粮作物品种选育,农作物良种覆盖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现代农业发展要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突破颠覆性技术领域。重点加快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农业人工智能、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突破。在核心种源、核心工具、核心元器件、绿色投入品等方面获得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应紧密跟踪国际农业基础理论与科技创新最新动态,瞄准农业高科技前沿,及时调整力量,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掌握农业科技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为国家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际资本操控市场,要在国际粮食市场竞争中把握自主权
美国在推行全球化战略中,通过粮食与能源、美元深度捆绑,长期依赖美元霸权收益,对农业实行巨额补贴,培育和依赖全球垄断性农业集团,在粮食贸易中控制多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最后通过美国金融资本,彻底掌控全球粮食定价权。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已有4000多年种植历史,上世纪30年代产量与贸易量均居世界第一,至上世纪5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大豆第一生产国和供应国。我国1990年大豆开始进口,1996年我国主动放开大豆市场。自1996年,我国大豆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03年我国取代欧盟成为大豆第一进口国。2003年至2004年,美国农业部和跨国粮商联手炒作使美国大豆价格暴涨暴跌,导致采购美国大豆的压榨企业严重亏损。2006年我国十大榨油企业有九家由外资控制,外资企业大豆压榨量占比从2000年的9%上升至2007年的48%。随着外资企业控制,进口大豆迅猛增加,2020年大豆进口量突破1亿吨。至2020年,大豆榨油集团企业中外资企业占16%,中外合资企业占29%,国有、民营企业占比分别为23%、32%。
在国际粮食贸易竞争中,面对大国粮食霸权,我国有着深刻的教训。在全球粮食危机面前,最重要的是保证本国自身粮食产量和供应稳定,不断增强各类粮食收贮加工能力,全面提高粮食企业管理水平,夯实粮食价格稳定的基础,牢牢把握粮食定价自主权,全方位规避粮食国际市场风险,为国家粮食有效供给提供安全保障。
粮食安全牵涉面广,必须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繁多,涉及领域广泛,牵动千家万户。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频繁自然灾害;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交战场域更加多维的现代混合战争;受全球气候和地缘冲突的影响,受饥饿人群正在不断增加,有超过8亿人受饥饿影响,且每年增加数超过1亿人。国际局部战争使我国化肥综合价格上涨50%、钾肥价格上涨1倍以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造成农村发展滞缓。农村土地三权分离致使耕地土壤保育增肥责任缺失,随之有机肥投入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过度投入,造成土壤肥力不断退化。种粮补贴、粮食价格等政策不能有效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我国每年粮食浪费超1000亿斤以上,其中贮运加工等环节浪费700亿斤,餐饮浪费300亿斤左右。
要真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细化粮食各级党政同责考核办法,推进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建立起应对国际复杂环境变化甚至局部战争的粮食贮备供给预案。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种粮补贴,确保粮食补贴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激发企业主体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智能机械化水平,加快提高种植粮食生产效率。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长期倡导节约用粮,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来源:红网
作者:张孝岳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