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真善才美——读周发源学术人生之《源道》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编辑:唐盈 2023-05-06 14:48:44
时刻新闻
—分享—

QQ浏览器截图20230506100448.png

周发源先生是我的老领导。

我与他共事20多年,深受其教,获益良多,至今还为其精神所激励,不忘自强不息与为学初心。

他曾是一位踔厉开拓、勤勉奉公、颇有建树的全省社科界的掌门人,更是一位通过多年刻苦自学成才、考上省委党校本科班就读,然后长期在党校和社科领域耕耘并卓有成就的著名学者。

从其学术著述而言,他以课题研究为龙头,深耕学术,可谓是著作等身又等心,令人敬佩。

他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23项,共出版专著1部,主编或合著28部,其中就包含《源道》(1-4卷)。

还在《求是》《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党建研究》等各类报刊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而且其中有不少著作文章获过全国性大奖。

比如,1995年在《求是》杂志发表的《论邓小平决策思想的基本特征》一文,获第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再如,1999年,个人专著《邓小平决策思想研究》一书先后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1999年度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等奖、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湖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从其应用研究成果而言,他是一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的领导干部和社科专家。

特别是1999年以来,他花了很多实践和精力在基层一线开展重大实际问题的调研,其调研成果多次获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批示肯定,不少建议被决策部门采纳运用。

正因如此,自2001年以后,他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优秀专家。

单看他的学术成就,就已经十分了得和难得。一般而言,其功底至少是师出名校名师。

但当看到他从14岁下放当农民,最终官至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学至湖南省优秀专家、拿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大奖。这种双重经历几乎叫人难以置信、令人惊讶直至内心仰望。

说实话,他既不是官二代,又不是富二代,还不是天纵英才,更不是书香门第,发源先生就只是一位念过小学的身材瘦小而又内心强大的少年。

无论是农村下放,还是木工学徒、木匠师傅;无论是纺织厂青工,还是花鼓剧团道具布景木工。

他在这些人生底层职业和苦难历程中始终坚持刻苦自学、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信念,先后通过函授、电大等途径拿到大专文凭,直至考取全日制省委党校本科中共党史专业学历班。

在这所省内最高的红色学府,他凤凰涅槃般华丽转身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干部队伍的一员,知识分子的一员。”

我过去常说,一个如北大、清华抑或是武大、湖大、湘大、师大之毕业者,能官学双丰收,尽管不易但不足为奇,个人稍作努力,组织有意培养不是难事。但一个只有小学毕业的少年能走到官学双双大丰收,实属自学成才之成功典范,不能不让人暗暗称奇和发自肺腑的敬佩。

发源先生曾在《杂忆五味》一文之中这样回首他当时的想法:“我曾幻想当诗人、作家,从小就特别喜爱看书,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知识,却也能沉浸其中,即便之后在做工人、闯社会的日子里,不论再忙再苦再累,也从不忘看书学习。我觉得,学习包括四个方面:于实践中洞察世事,入书本纵览古今,三人行各学其优,吾日三省吾身。这几方面持之以恒,必有收获。我做过木工、泥水工,干过很多杂事,这一感悟贯穿一生,是一生的财富。”

他在回顾这一段难忘奋斗励志的历程时曾感慨说:“我唯一不变的是读书学习。从读情节曲折的古典小说起步,到中外各类文学名著,再到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管理、科技等五花八门的书籍和期刊报纸,拿来就看,饥不择食。一天不读书看文章,心里就有空荡荡的失落感。”

1987年,发源先生从省委党校毕业,开始走上学术之路和学问人生。

他认为,学问就是对知识和规律的探索,就是要既学又问。

其三十多年的学问之旅证明,问题导向是学术之魂。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做学问的基本遵循。

《源道》第一卷是从100多篇论文中精选的26篇理论文章,第二卷是从近30篇调研报告精选的10篇,第三卷是42篇讲话,第四卷是随笔短文。

《源道》一书中他还围绕官僚主义、邓小平决策思想、“三农”问题、民营企业党的建设、社科普及立法、社科公平评价等实际问题,牵头写的几十个调查报告,大部分都进入了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

其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的字里行间启示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准情况才是写好调查报告的重要基础。

实践证明,只有真正摸准了情况,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才可能写出有分量的调查报告,才可能影响决策,形成政策,推动实际问题解决。

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行政成绩,无论是理论思维还是文艺随笔,发源先生都可以称为人中之龙凤。

今天,我们要追问的是,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难得而又辉煌的成就?其成功之道与背后秘密何在?

他曾说:“我深深地感到,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都离不开艰苦奋斗与团结合作,只有脚踏实地、务实创新、勤奋努力,才能用自己的双手克服困难,改变落后,顺应时代发展,才能做成一些想做的、有益于人民的事。”

对于个人而言,励志读书、勤奋团结是其成功之基。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读书还只是为稻粱谋。

这是古人只记得了孔圣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论语中的前半句。其实后半句更为重要,前后结合,才是完美的学术人生。

因而,在很长历史时期,中国士大夫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家国情怀,崇尚“立功立德立言”之志向和传统。

古往今来,中国官员直至皇帝,闻名于世的往往是有思想和文章传世的。即便当了皇帝,如果没有思想和文章传世,历史上难有影响。

李书磊先生在《宦读人生》一文中曾说:“读了书做官总有点把读书当敲门砖的意思,既贬低了读书也贬低了做官;做了官读书才是一种雅兴,一种大性情,一种真修炼。”

其实,不读书,官当得再大,也不过是一介俗吏。

因而俗话就说:“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仕途一时显荣千难,文章千古传颂万难。

这说明文章比仕途更为重要。既有文章,又有仕途,而且把为文为政之道说准说透说通俗,往往又非易事。

《源道》是新时代“士大夫”的心愿之作、成功之作,更是立功立德立言的真善之作,其同步历史,为时代之大美也!

今天,正是学思想强党性、兴调研建新功之际,湘潭大学组织召开《源道》座谈会,社会科学名家聚集,学术人生盛会空前。

特别是发源先生六十有八,还在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与践行笔耕不止、劳作不止、为学人先行之楷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传播真善大美,其间必有真善大爱。祝《源道》座谈会成功圆满,发源先生功德圆满。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749/98/126266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