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书红
物质富足是公众生存所需,精神富足则是生活所要。随着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并驾齐驱,缺一不可。
而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民族,已远远不止于对物质的需求。在不断追求满足与符合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环境,改造一个善于且敢于着眼于进步的民族,其不但有透过表象看清实质的本领,也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生命气,一种精神气。
由此看来,精神面貌不仅体现出民众向往美好的内在动力,还决定一个人过得好不好。现实状况是人们过分强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往往忽视了民众多样化生活乐趣。唯钱是举恶化了社会风气,概念化的说教加剧社会内耗与折腾以及不平等,远不如有更多的机会让民众亲历来得实在和真切。
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公众,若把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及其教育沦为谋利吸取民财的工具,民众的生存状态及生活压力就可想而知了。百姓的困境并非来自物质匮乏和劳动的苦与累,而是各方面的压力束缚了精神动力所致。这一点不可不视,更不可小觑。
国家公职人员应懂得为民解愁的亘古不变的道理,对于服务对象,应做到话不多、事不拖、人不作。人民群众最怕的,就是那些办事拖沓话又多的装腔作势者。有些事拖着拖着就黄了,等着等着就老了,还有什么以群众满意的标准可言?服务公众应有冲破阻碍只为民的睿智。
(作者系湖南省对外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
来源:红网
作者:石书红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