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厚植文化自信 打造后小康时代的高品质文化

来源:红网 作者:刘婷 石巧红 盘林 编辑:陈晓丹 2023-09-15 15:24:37
时刻新闻
—分享—

□刘婷(湖南科技大学国资处处长,空军工程大学博士)石巧红(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盘林(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这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前进方向。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进入了以相对贫困为主要表现的后小康时代。在后小康时代,为从根本上消除文化贫困,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代化远景目标,我们要厚植高层次文化自信,加大高质量文化供给,以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内容。

首先,要深化文明探源,厚植高层次文化自信。“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作为全世界最古老、最持久的文明之一,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我们要梳理好中华历史的脉络,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从仰韶文化到红山文化再到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到安阳殷墟再到广汉三星堆……探寻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再现历代文明,能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可信度,丰富历史内涵,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凸显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兼容并蓄。我们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传承发展,凝聚前行力量。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不忘根本,才能知道我们要往何处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典籍里的中国》讲述着历史长河的精彩故事,《指尖上的传承》见证了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神奇,《只此青绿》诠释了“穿越”千年的宋风雅韵……坚持优秀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完整和真实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作用,激发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其次,要创作优秀文化艺术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迅速增长。打造优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弘扬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书写人民,赞美人民,弘扬时代主旋律,歌颂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打造文艺作品高质量工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握文艺作品的时代精神,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作为文艺创作的使命,多推出反映生活新气象、弘扬时代新风尚的文艺精品力作,以反哺时代,为人民发声。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艺术精品,让红色基因深入人心,有利于强化思想引领,增强文化自信,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再次,要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充满诗和远方。文化和旅游是新时代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满足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更可以传递文化信息,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因此,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人们文化层次不断提升,在旅游认识上也逐渐走向深入,从看山水风景的初级阶段,逐渐走向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让旅游更具有吸引力,更可以让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在旅游中融入文化元素,可以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从而更好地体验旅游过程。同时,旅游也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渠道和载体,促进文化信息的传递和推广。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要结合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景区、度假区、休闲城市;要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研发创意文化产品,满足游客的购物和品味体验;还要通过融入现代科技创新旅游的体验方式,增强游客的参与兴趣。

最后,要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一定要有新的生活方式相匹配。要弘扬勤俭美德,做优良传统的传承者,必须积极传承中华民族敬天惜粮、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要倡导文明健康新风尚,思想理念新追求,文明行为新规范,必须发挥各种文化艺术场馆帮助人们休闲放松,陶冶熏陶,拓展知识,提升修养的重要作用,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提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志愿服务精神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自觉参加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精神文化的创造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我们必须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为他们搭建好文化创作的平台,激发他们文化创新的活力,提高他们的文化审美水平和文化创造能力,并以此打造高品质精神文化,促进人民生活的全面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刘婷 石巧红 盘林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743/59/130544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