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芮
近日,2023年第3期“湘江大讲堂”在湖南省委党校举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做了经验分享与探讨。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文化相传,方能永存,中华文化是柔软又坚硬的,它如日月星辰,挥洒光芒而不与萤火争辉,亦如坚实铁胚,经得起烈火灼烧,千锤百炼,历经五千年沧桑洗礼,延续至今。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当坚定文化自信,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勇接时代火炬,让文明圣火长燃不息。
“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遗址,到“中华文明五千年实证”的良渚遗址;从“丝路明珠”的敦煌莫高窟,到“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博物馆……放眼新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涌动着“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文化创造活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开辟未来,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展现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坚持用优秀文化启润心智,从文学著作中汲取智慧,从诗词歌赋中获取力量,从经典篇章中总结启示,努力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中国的脊梁,传承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文化自信的篇章写在中华大地。
实践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才能更好焕发生命力。“智慧古籍平台”全面立体展现古籍内容,以人机交互方式满足读者一站式查询阅读与研究需求;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古诗词热再度升温;各地博物馆大力布局数字馆藏,在手机、电脑上即可随时随地、足不出户观赏稀世古籍……让文化“活”起来,才能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更好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我们要运用数字创新、数字共享、数字经济助力更多人接触中华文明,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制造现代生活和文化瑰宝“弹指一挥间”的时空“相遇”,让观众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宝贵资源,以喜闻乐见“接地气”的形式潜移默化融入群众生活时时处处,让历史文化贴近群众生活,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助力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形成人人传承、人人保护的生动局面。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异域元素,到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流行的胡乐胡舞,再到宋元时期跨海而来的番客番舶,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卓越的胆识,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到世界文明的“交流舞台”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中华文明的“星汉灿烂”贡献给世界,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学习汉字,沉迷中文的音韵之美,陶醉中华民族的礼仪内涵,在宣传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仰望历史星空,文明之光灿若星河,中华文明既需要在代代守护中薪火相传,更需要在与时俱进中永葆生机。广大青年干部要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写好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芮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