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纪念左宗棠诞辰210周年——“新栽杨柳三千棵”公益植树活动暨“左公柳”回湘入庄仪式在岳阳市湘阴县左宗棠故居柳庄举行。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启程的两棵“左公柳”跨越千里山河,移栽至左宗棠故里柳庄。(12月12日 红网)
当笔者把这则题为《“左公柳”回湘入庄,爱国当学左宗棠》的报道推荐给一位朋友阅读时,他很不以为然,说花这么大的人力财力去弄这两颗树,是一种资源浪费,有必要吗?面对他的质疑,笔者完全不能苟同。要说资源浪费,我倒觉得那些花大价钱去请几位网红歌者、舞者来吼几声或扭几下,才没有多大的实在意义,说是“资源浪费”也不为过。但是,像“左公柳”回湘入庄这样的举措,虽说耗去了一定的人力财力,但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不可以人力财力来计算的。
对于像柳树这样的普通事物来说,如果没有赋予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那就确实只是普通的东西。就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那样,这“半条被子”本身太普通,但它承载着“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样的厚重内涵,那就值得我们永久的传承和发扬了。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左宗棠,在经营西北,稳固塞防的二十年间,栽下三千里翠柳。他的这种爱疆爱国的情怀,与这些翠绿的“左公柳”一道,扎根贫瘠的大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岳阳市湘阴县左宗棠故居柳庄,是孕育“左公精神”的地方,理当成为弘扬左公精神,激励来者奋斗的基地。像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精神元素丰盈之地,没有标志性的物件,始终美中不足,让人遗憾。倘若只顾形式化,在就近别的地方去弄两个柳树栽上,挂牌说是“左公柳”,不但是对民众的忽悠,更是对左公的不敬,对爱疆爱国情怀的亵渎。当年左宗棠在大西北栽下的三千里翠柳,如今已成参天巨树,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风墙,只有从那里移栽的“左公柳”,才能名副其实,才能承载起弘扬左公精神的重任而不负众望。
回过头再来看移栽的过程,从寻找目标到伐树、移树,不但技术要求高,还要在零下20℃的低温下作业20多个小时。这样的“作业”,正是湖湘儿女爱家爱国、建设家园崇高情怀的体现。当年左宗棠的西征,如今“左公柳”的回湘,都渗透着满满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回湘的两棵“左公柳”,是两棵灵魂之树、文化之树、生态之树、精神之树。透过这两棵“左公柳”,眼前便是当年收复新疆的千军万马,便是三千里翠柳的翡翠长廊,便是新时代湖湘儿女热火朝天的奋进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岳阳市湘阴县“新栽杨柳三千棵”公益植树活动暨“左公柳”回湘入庄仪式,在传承爱国情怀的同时,还承载着建设家园、绿化家园的时代责任。“道柳连绵数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大西北三千里道柳引来的春风,吹拂着湖湘三千棵新柳茁壮成长。以植树之名,发扬光大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生态文明,可谓一箭双雕。“左公柳”回湘,不仅仅体现湖湘儿女的爱国情怀,更是开创新时代合作共赢全新局面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开启湖湘发展的绚丽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