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违规收送红包礼金,既影响领导干部形象,也为党纪国法所不容。这一问题屡禁不止,既反映了“四风”的顽固性、反复性,也警示我们必须系统施策,久久为功,对红包礼金问题予以坚决治理。
在思想意识环节加强教育引导,形成“不想收、不想送”的自觉
违规收送红包礼金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反党的廉洁纪律的行为,可以说,红包就是个由“风”及“腐”的“炸药包”,《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此类行为作出了明确的惩戒性规定。要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金钱观,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为谋、权为民所用,杜绝“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 要加强党风党纪教育,组织学习党内法规和警示教育材料,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违规收送红包礼金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正确辨析正常人情往来与违规收送红包礼金的界限,净化朋友圈、交往圈,时刻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做到明纪守纪、明法守法,自觉抵制违规收送红包礼金行为,让违规送礼者无“路”可走,让“围猎者”没有可乘之机。
在权力运行环节加强规范制约,形成“不必送”的共识
向领导干部送红包礼金的大多是管理服务对象。送这种红包的实质是一种“投资”行为,目的或者是主动讨好领导干部,以积小成多的红包投入,“温水煮青蛙”式的拉拢腐蚀领导干部,牵住其鼻子为自己办事,或者是以红包为纽带,构建利益“小圈子”,以备不时之需,方便以后得到领导干部的关照,其目的都离不开利益“回报”。而要实现投资的“回报”,看中的也就是领导干部手中能够“变现”的权力。因此,要从根本上整治收送红包礼金问题,就必须釜底抽薪,斩断权力运行的黑色链条。要构建“科学赋权、规范用权、公开行权、严格限权”的权力体系,尽可能地压缩权力的自由裁量空间,落实党务政务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营造“用权受制约,办事不求人”的良好风尚。只要大家都形成“送不送红包都一样,没必要”的共识,也就铲除了违规收送红包礼金的土壤。
在重要节点环节加强预防提醒,形成“没机会收、没机会送”的预期
违规收送红包礼金问题具有明显的“节点”特征,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以及办酒、聚餐等活动期间是违规收送红包礼金问题的高发期。一些人打着过节和庆贺的幌子违规收送红包礼金,有了这个幌子,送者往往有了“表示表示”的理由,收者貌似也不好推托。因此,要坚持不懈地在重要节日前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廉洁过节通知等方式提醒党员干部严守纪律规矩,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严防红包礼金问题。要加强对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监督,督促党员干部严格落实相关规定,杜绝借机违规收送红包礼金。要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拓宽监督渠道,综合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手段,通过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明察暗访、交叉互查、专项督查等方式,精准发现、严肃查处在重要节点违规收送红包礼金的顶风违纪行为。
在财务报账环节加强审计核查,形成“送了无法报账”的压力
从公开的案例可看出,一些红包礼金送出去之后,改头换面以接待、维修、办公用品等名目在单位公款报销。因此要加大对单位财务的审计检查力度,定期对费用开支开展核查,善于从报账票据信息中发现套取资金赠送红包礼金的蛛丝马迹,重点盯住公务接待、办公用品、材料打印、工程维修等费用报账与实际业务的不合逻辑之处,对可疑票据进行深入调查核实,以辨真伪。要督促做好财务公开工作,把相关费用开支情况通过会议、公开栏、网络平台等方式在适当范围进行公示,接受单位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监督。对以虚假票据套取资金赠送红包礼金的,要依据有关纪律法律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对直接经办人、在票据上签字审核审批的领导干部予以追责,倒逼相关人员从严审核审批把关,从而切断公款报销红包礼金费用的资金源头。
在事后监督环节加强惩戒曝光,形成“不敢收、不敢送”的震慑
惩是最有效的防。只有加大惩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才能有效震慑违规收送红包礼金行为。要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在办事服务窗口公开举报投诉电话、网络举报平台入口,方便群众举报投诉。对反映违规收送红包礼金问题的举报线索,要及时采取初步核实的方式处置,该立案的要依据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监督执法工作规定予以立案审查调查、追究纪律法律责任。对违规收送红包礼金的责任人员,要依规依纪予以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对违规收受红包礼金问题反映较多、本人拒不承认的,要加强综合分析研判,视情况采取组织处理措施,让顶风违纪者受到惩处,让心存侥幸者及时收手。对违规收送红包礼金的典型案例,要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深入剖析原因,严明纪律要求。通过严厉惩治,对违规收送红包礼金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氛围,促使党员干部自觉抵制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的歪风邪气,化风成俗。
来源:红网
作者:高玲佳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8/11/1171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