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奋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并在考察、调研中多次讲述有内涵、有温度、有共鸣的红色故事。融媒传播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合理的传播手段,让红色故事更好看、历久弥新,是主流媒体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红色故事传播面临现实挑战
融媒环境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选择信息获取的渠道,如果主流媒体的红色故事讲得不生动、没有亮点、缺乏吸引力,便会转而通过微博、知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获取更多信息。
当下,有些媒体红色故事的传播呈现出形式和内容相对“老套”现象。一方面,一些红色故事成为经典,受众对其内容有了较多了解,媒体在讲述时难以推陈出新,受众被动接受后印象不深,甚至出现不认可、不接受的主观情绪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因为门槛低,大量低俗、不入流、非主流、无营养的内容充斥其中,甚至出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追求流量,歪曲红色故事,对其宣传推广产生了不利影响。
互联网拥有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关于红色故事的观点和看法,部分网友为了“流量”,解构红色经典故事,歪曲事实真相,虚构一些虚假、诽谤、中伤的内容,吸引网友关注和讨论。个别“神剧”“雷剧”,打着红色故事题材的幌子,调侃历史、胡编乱造,饱受诟病,影响了受众对红色故事的认知,甚至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融媒体传播对媒体讲好红色故事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党媒应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应时下的媒介环境和受众心理,创新表达方式,推陈出新,让红色故事焕发青春、永葆生命力。
主动设置议程,突出红色“硬核”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发生地之一,湖南拥有富足的红色资源,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及刘少奇、任弼时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走出了一大批开国领袖、开国将帅,发生过秋收起义、通道转兵、水口革命等革命事件,拥有红军长征“半床被子”、桂东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军规等红色故事,三湘四水遍布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他指出 :“‘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老百姓也由此理解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今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仍然倍受感动。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立足红色沃土,精选一系列典型的红色故事,在议题设置上将其主动纳入重大主题宣传中,能让经典故事、人物、精神更加入脑入心,彰显党媒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为湖南省党网,红网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讲好湖南红色故事的职责使命。在日常主题宣传中,主动设置议程,突出红色“硬核”,讲好红色故事。内容创作方面,始终立足“红”底色,挖掘湖南红色故事的丰富内涵,让红色故事从符号、理念、历史,变成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 ;融媒互动方面,网站、客户端靠前传播,户外大屏及时跟进,“观潮的螃蟹”公众号、红视频、抖音号等渠道延伸,推动红色故事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行业扩散传播 ;形式创新方面,加强对红色故事的深度挖掘,结合时代热点的关联属性,利用舞台剧、H5、短视频等形式,提升红色故事可读性。
践行“四力”要求,讲好经典故事
在讲述红色故事的过程中,要用好“脚力”,深入现场认知红色故事 ;用好“眼力”,把故事中的人和事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故事 ;用好“脑力”,把事件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给受众 ;用好“笔力”,使红色故事更精彩、获得最佳传播效果。红网自觉担负起红色故事宣传报道的使命,积极践行“四力”要求,持续深化“走转改”,报道团队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足迹遍布省内每个红色教育基地,用心用情讲好湖南红色故事。
如,策划推出6集大型红色故事纪录片《红色印记》,制作团队历时18个月,深入北京、上海、广东、江西、海南、湖南等省市,行程近6000公里,采访多位老一辈革命家后人及身边工作人员,真实还原不为人知的细节故事,以红色地标、红色印记为线索,用打动人心的细节、个性鲜明的青春语态讲述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湘籍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故事,形成了一股红色故事的关注热潮。
2022年,红网采编团队深入永州市基层采访,独家挖掘出“半筐红薯与六张红军纸币”的感人故事,推出短视频图文报道《这盛世已如你所愿丨“断肠英雄”故事有新篇 :半筐红薯与六张红军纸币》《视频丨半筐红薯与六张红军纸币 ——陈树湘红三十四师故事新篇》,深情讲述了一段反映长征路上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很多央媒、地方网站、商业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推荐,引发网友强烈共鸣。
红色故事系列报道数不胜数,甚至同一故事、同一内容都有众多宣传报道。如何让红色故事出新出彩、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鲜活、独特、有温度的新时代红色故事,红网一直积极探索。为了将寻访红军足迹做得更有新意、吸引更多网友参与,推出《初心之路:红网网友寻访红军足迹》融合报道,发动组织网友开展重走红军长征故地、寻访红军烈士亲人等行动,引发全网关注 ;为了让长征路上的故事报道更生动、受众接受度更高,策划推出《长征路上的民间影像》,报道团队用1年时间,沿着当年红二方面军的长征线路,以影像、文字和图片等,生动呈现那些长征路上口口相传的故事,还原活在老区人们心中的岁月与光芒。
同时,摒弃传统的行政区域限制,强化跨区域合作,激发挖掘红色故事的无限潜能。2021年,红网联合大江网策划“情牵红土地”大型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推出《韶山连井冈 湘赣今更红》《红色小站》《情牵红土地》等一系列融媒体专栏及《横屏长图丨诗歌里打卡湘赣红 韶山至井冈山红色专列给你寄来明信片》《视频丨红土地多情 :今夜沁园春 今夜西江月》等融媒产品,为受众奉上原汁原味的“红色盛宴”,红色主题宣传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新表达方式,实现“破圈”传播
融媒传播环境下,受众获取信息更加多元,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的冲击下,越来越多受众更喜欢通过图片、短视频、VR 等手段获取信息,这对红色故事的传播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全新探索。
将传统的红色故事融入新的传播模式中,需要各级党媒对目标受众的年龄、职业等进行精准分类,通过文字、图解、音频、短视频、H5、演播剧等多种融合传播形式,利用报纸、网站、客户端、户外大屏等渠道,吸引不同受众群体。如,将红色故事通过生动的游戏、视频、动漫来展现,让受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其所传递的信息和精神,提升宣传效果 ;通过 VR、实景演出、情景演练等方式,营造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帮助受众实现“感官—体验—接受”的转变,让他们全方位、全时段沉浸在红色故事中。
2018年起,红网以“讲好红色故事,办出特色、红出特色”为目标,全面推进“红视频”转型战略,打造红色栏目,紧紧围绕“红色”主题,加强红色故事精品创作,通过红色景点打卡、建设红色视频资源库、打造红色IP等手段,构建红色故事输出高地。红网曾在抖音平台发起“中国红有我”#大好河山一起打卡#挑战赛,掀起全国红色景点打卡挑战热潮,让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入脑入心。
2021年,红网以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发挥融媒体优势,精心策划推出《时小刻说党史》《Vlog·诗中那抹红》《拾究之路》等融媒体专栏,为党史学习教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进一步彰显了红网作为党媒的担当与责任。还创新表达形式,推出演播剧《红星兜兜》,通过实景演出的方式,再现桑植“红嫂”感人故事,表达红军一心为穷苦百姓翻身求解放,百姓携一颗初心跟定红军、跟定党的真情实感,还通过“网报端微视屏”媒体矩阵进行立体传播,与全网受众充分互动,放大红色故事传播效果,引发广泛关注。
同时,注重融合传播、创新表达,精心策划推出《手绘精神谱系》《青椒学党史》《红色光谱》《精神谱系青年谈》等多个融媒体作品,以手绘、短视频、音频等形式生动讲述党史故事、红色故事,特别是持续更新至今的《青椒学党史》《精神谱系青年谈》,深入历史事件发生地现场学习拍摄,着眼于大学生青年群体,从他们的视角讲述红色故事、党史故事,以青年人引导青年人,吸引了全国50余所高校的青年学子踊跃参与,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影响和情感共鸣,实现了“大思政育新人”的学习目的和传播效果,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除对红色故事进行深加工、再传播外,红网还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模式,以“互联网 + 红色场所”形式,推动红色故事最大范围呈现,利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建成湖南党史陈列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湖南雷锋纪念馆、胡耀邦同志纪念馆等网上展馆平台,用户足不出户便可看到湖南经典红色场景。此外,深度挖掘湖南红色资源,围绕红色人物、遗址踪迹、革命历史文物、红色影视文艺作品等内容,建立中国最权威的红色文化资源视频数据库,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国家级红色文化资源视频数据库及红色文化网上教育基地,提升红色故事传播质量与传播效果。
来源:新闻战线
作者:喻帅明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8/03/1159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