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8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湖湘行,隆重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并召开主席团会议。百余位知名作家,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主要负责人齐聚益阳清溪村、湘西十八洞村,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也在两地授牌。
滚烫的大地见证中国巨变,奋发的时代见证人民坚韧。
“人民,只有人民”。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石,更是初心源泉,引领着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前仆后继,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两大计划”不仅吹响了新时代文学攀登的冲锋号,更将迎来“人民作家”井喷的黄金时代。
▲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仪式在益阳清溪村举行。(朱丽萍 摄)
“人民作家”要脚上沾泥土,扎根人民
一位作家、一部作品,如何深刻影响一个村庄、一个时代,清溪村是典型的样本。半个世纪前,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将清溪村推上历史舞台,斗转星移,成就今日“新山乡巨变”第一村的辉煌。
正如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所言,“脚上不沾满泥土,哪来的泥土芬芳?不到人民当中去,怎么能写出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导向。
清溪村的巨变,不仅证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的时代进步性,更感昭着新时代作家自觉投身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倾情书写。
▲ 清溪村“山乡巨变”群雕。(张必闻 摄)
“人民作家”要亲身感受思想的伟力
今天的中国大地,处处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足以唤起作家共鸣,并化为他们笔端的力量,讴歌新时代,赞美奋斗者,鼓舞亿万人。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作家实地感受文学在清溪村铸就的幸福实景,感受思想在十八洞村的实践伟力。
这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抵达的由感性认识产生理性升华的精神高度。
在这场新的文学攀登中,作家唯有“走出书房,走向生活,在广阔社会中寻找文学的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把发生的深刻变化用文字的笔描绘出来”,才能产生思想的温度、深度和高度;唯有“抱着使命去写作”,将文学和创作置身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中,放在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里,才能打开思想的“广角镜”,创作出无愧于党、国家和人民的精品。
▲ 作家莫言在湘西十八洞村。(朱丽萍 摄)
“人民作家”要激发创作史诗的雄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在乡村振兴的靶场上,史诗般的实践比比皆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广袤的农村产业兴旺,四海飞歌,历史已经到达新的重要的时间节点。
如何文以载道激发时代力量,需要作家们拾起万丈雄心,敢于、善于、志于吹响文学创作的冲锋号,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新史诗。
只有不断提高创作能力,用心用情用力塑造新时代人物形象,书写新时代变化,广大作家才能深刻践悟文学的初心,把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与文学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结合起来,打造兼具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作品。
▲ 作家麦家在湘西矮寨大桥。(朱丽萍 摄)
“人民作家”要求新求变,勇于攀登
我们从“两个计划”中可抓取三个关键词——新、变、攀登,这也是对“人民作家”的创作指引。
一是“新”。互联网时代,“新”是对文学攀登的必然要求。作家当学习掌握怎样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文艺创作新境界;怎样适应新媒介环境创新文学审美范式;怎样结合新媒体传播优势,增强文学传播效力。新,也包括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二是“变”。今日乡村,无论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基础设施,还是内在精神面貌,无不在巨变。以不变应万变,作家唯有“贴近人民生活,捕捉细微变化,根往下扎,树往上长,方能书写最真实的山乡巨变故事”。
三是“攀登”。攀登既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号召,需要作家用新的眼光去看待,用新的手法去描写。只有不断攀登寻求自己的制高点,才能高瞻远瞩,写出更多更好的“新时代山乡变化之景”。
▲ 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在十八洞村授牌。(朱丽萍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从清溪发端,带动宏大的文学变革;从矮寨出发,标注中国文学的新时代标高。这本身就证明了,文学的根基在民间,文学活泉在民间。
“新时代文学”不在别处,而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新方位。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将引领中国原创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迎接“人民作家”井喷的“黄金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8/02/1159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