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育人价值之根在于育有德性之人
劳动,是人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它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塑造着人的伦理德性。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劳动在不同历史时期虽有不同的实际内容,但始终孕育着具有时代意义的美德,是人类一切美德形成的基础。
对于劳动育人来说,这里主要是指体力劳动与社会实践劳动。劳动的伦理价值根本在于以劳树德。“德者,才之帅也。”真正的快乐、幸福生活建立在一个人的德性之上,而劳动则是培植善根、涵养伦理德性的土壤。教育家马卡连科将那些竭力想要摆脱劳动,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人视为“最没有道德的人”。人的本质是劳动的、实践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分工与利益协调中,劳动是人们维持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和谐社会关系,追求有尊严的美好生活的基础。
劳动育人体现在劳动培育道德观念。“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青年一代在劳动实践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个人利益的从属性、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形成追求至善的美好生活观念;确立“以辛勤劳动为荣”的价值理念。
劳动育人体现在劳动培育道德品质。劳动使人从自然性的生存转变为社会性的生活,这一过程中人的社会性角色的转换伴随着劳动形式的变化,而道德品质蕴涵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当中。不同形式的家务劳动、社会实践、职业劳动、公益劳动等社会性活动,蕴涵着艰苦奋斗、负责守信、团结有爱、至诚报国等道德品质。
劳动育人体现在劳动培育道德精神。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涵养着勤俭节约的民族品格。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实践活动,而勤劳则是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的精神本质。小农经济时代,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秉持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商品交换及货币流通亦离不开新时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奋斗。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劳动不仅创造个人美德,也是自立自强民族精神形成之根本。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不衰,正是由于劳动人民创造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弘扬劳动精神,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劳动育人价值之干在于育有道德能力之人
所谓道德能力,“是一种道德思维与道德实践、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特殊能力。”通俗地讲,有道德能力的人拥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能力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是育有至善行善道德能力之人的理性实践活动。
劳动育人体现在培育求真求善的能力。亚里士多德也明确指出,“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作为新时代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步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意识,培育大爱大德大情怀是劳动育有道德能力之人的本质所在。
劳动育人体现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劳动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其一,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新时代育新人的根本要求。理想信念并非“空中楼阁”,青年一代只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才能做到理想崇高、信念坚定。其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青年一代要秉持爱国主义精神,在辛勤劳动中树立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意识。其三,塑造敬业爱业观念。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公民满足基本物质需要,提升幸福生活品质的唯一途径。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忠于职守、服务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才是提升道德能力之根本。其四,涵养诚信友善理念。诚实守信、友善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护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关键。劳动的、实践的社会交往,是涵养守信用、敢负责的道德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和睦友好道德品质的源泉。
劳动育人价值之归在于育全面发展之人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需要内外兼修,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劳动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根本,劳动的自由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自由自主地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归宿。当下,以所需丰富和所得平衡为目的的劳动,其育人价值目标在于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人。一是强化意志力,发展非智力因素。通过劳动实践,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以劳树德。二是提升智能。加强劳动教育,在求知问学、健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劳动实践中追求全面发展。三是增强体质。劳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四是培养高尚情操,涵养审美观念。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仅有益于修身养性,更是全面发展的“润滑剂”。这就需要加强劳动教育,不断丰富美育内涵,摒弃“恶习”“陋俗”,建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导向。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李文洪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8/01/1158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