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已于4月28日正式启动,现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大赛官网:https://hpzg.rednet.cn/)。现在作品征集期内,策划“网络评论方法论”专题,将通过对判断选题价值、确定文章立意、形成有效论证、找到关键论据等基本写作环节的常识性探讨,为广大网络评论写作者拓展思路而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本文关键词:社会责任
□王仕勇(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载时代。人人面前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随着新闻评论空间的开放,各种途径各种形式的评论信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减少人们的迷茫和焦虑,被喻为新闻传媒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承担着较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更为突出的社会责任。
新闻评论,主要传播的是意见性信息,是对事实性信息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要求,基于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新闻评论表达主体多元、价值观多元、表达渠道多元的背景下,作为一种传播力量的新闻评论,如何在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上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理念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新闻评论要承担社会责任,必须对评论的出发点——事实的真实性负责。曹林在《时评写作十讲》中提出,“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再说利害”。新闻评论,是在真实准确的事实材料基础上的论说,如果事实材料偏颇、片面甚至谬误,无异于釜底抽薪。新闻评论,只有基于“真相”,才会有理性。网络时代,情绪往往跑在事实前面,谣言往往跑在真相前面,如果新闻评论的出发点发生问题,评论的是一个虚假信息,是一个虚构想象的事件,是一个被断章取义的事件,新闻评论的笔触无论多么犀利,论证无论多么严丝合缝,都注定是失败的甚至是影响恶劣的。因为这样的评论已经没有支点,已经丧失了前提,自然立不住脚,一触即溃。这就要求无论是职业的还是非职业的新闻评论者,增强对假消息的判断力,自觉承担传播责任。
新闻评论要承担社会责任,必须贴近评论的基点——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新闻评论是一种言说现实世界的权力话语,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我国近代著名政论家汪康年曾说,“夫报者主持舆论者也,引导社会者也。善则大局蒙其福,不善则大局受其殃”。在我国,新闻评论承担着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等社会功能。新闻评论要让人看,让人看得下去,让人看了有所启迪思考,就必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联系。这其实就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如果新闻评论不着边际自说自话,就不会有读者;如果新闻评论只是唱高调,空洞无物,板起面孔,照抄照录文件和领导讲话,就难以吸引读者;如果新闻评论为了所谓的流量标新立异,只注重形式的新颖而忽视实际生活,不关注社会问题,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就是隔靴搔痒,谈不上有什么效果;如果新闻评论为利益所蒙蔽,以民生为幌子,为一己私利践踏公众利益,昧着良心说话,那就丧失了新闻评论的伦理底线。
新闻评论要承担社会责任,必须在评论的关键点——论证上下功夫。新闻评论是表达观点的作品,具有公共性和说服性。选题好,立意新,但论证没有逻辑性,就不能以理服人。新闻评论的力量,主要是论证的力量,摆事实讲道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曾看到这样的经验分享,“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才容易火!”,以为偏激的观点就能说服人就能赢得受众,这种以渲染情绪为目的的套路,已经把社会责任置之脑后,只会增加社会戾气,谈不上会传播什么正能量。新闻评论固然带有主观色彩,带有感性,但其对概念、判断、推理的运用,对形式逻辑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析事明理中由表及里,在破和立中游刃有余,从而抓住本质。新闻评论中的观点,必须是经过严密论证后的认识结果。论证的力量,其实是作者对事实的认知和洞见的力量,是思维和逻辑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是社会责任感赋予的力量。
今天,自媒体满足了我们个性化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但传播的公共性也越来越彰显,传播好声音是新闻评论人的社会责任。
【往期阅读】
网络评论方法论⑥:写好网络评论,既要有“思想”更要有“方法”
注:上图二维码扫描进入官网即可注册上传参赛。
来源:红网
作者:王仕勇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6/28/1143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