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漫笔|走出阅读的困境,奔向自由的高处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陈晓丹 2022-04-23 18:21:05
时刻新闻
—分享—

5.png

王小杨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那就说点与阅读有关的事。

(一)

尽管身边时而有朋友问我该读些什么,或要我推荐所谓的书单,然而大多数时候让他们失望了,我实在没有什么好推荐的,总不能推荐一些连自己都没读过的书。

时至今日,回顾我的阅读历程,书没读多少,路途却多少有些崎岖。

高中以前,根本就没有阅读的概念,不是不识字,而是无书可读。记得初中时,母亲不知从哪儿拿回一本计算机程序方面的basic编程语言教程,我如获至宝,竟然拿着翻阅了很多回。要知道,当时连电脑都没见过,可想而知那是种什么样的阅读体验。

到了高中,学校里有个小图书室,同学们每次可去借阅两本书。这间大概几平米面积的图书室,藏书自然有限,借阅时老师也不许学生进去,会提供一个书目。学生可以在窗外浏览书目,找到合意的书时,再让里面的老师去取。记得当时,我偏向借阅一些诗歌散文类,譬如徐志摩、郁达夫的书。那时去借书,心情激动得难以自制。每次读完,会模仿着写些阅读体会,只可惜那些文字基本没有保存下来。

因为要备战高考,那段专心阅读的日子,没多久便戛然而止。

后来上了大学,尽管阅读相对自由些,却仍是比较难熬的,一方面在阅读量上,我远远落后于一些同学,以前连四大名著的影子都没见过。另一方面,也不知是因为何种缘由,我的阅读直接进入了哲学领域,在半懂不懂中度过了大学时期的“阅读生涯”。当时我用有限的生活费购买的第一本书,就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有些抽象,直至读完也只是有种依稀的感觉,唯一的乐趣大概就是喜欢里面富有哲理也有些文采的句子。

诸如:你要达到自由的高处,你的灵魂渴慕星空。可是你的不好的本性也渴望自由。

援引这句“查拉图斯特拉说过的话”,来形容我所理解的阅读这件事,也是极为恰当的:走向“高处”的路,一个人的阅读也何尝不是如此。

2.png

(二)

工作了后,购书日益增多,书房堆积如山。

看着一些书还未来得及打开,却已渐渐发黄,我才猛然发现:阅读该慎重了。这不仅是因为无论如何努力,阅读的速度,总远落后于购书的速度,阅读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更因为书读得越多,未必能从中获益,甚至反而会陷入难以逾越的困境,变成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所以,有时如何选择一本书,比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重要。问题是,一般情况下只有用心读了,才能评价一本书的好坏。而且,评价一本书的标准,每个人或许都不一样。

记得有一本书《阅读的危险》,汇编介绍了数十位大师的读书经验谈。大师的阅读理念,各有各的倾向,但终究殊路同归。

其中书中关于阅读量的观点,是值得慎思揣摩的。许多人都认为多读自然无害,哪怕是读了“坏书”,也是一种经历。正如胡适所说,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越多读书。这里的意思是,阅读会呈现出“马太效应”,读得越多,经验越多,但最后自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当然,也有不少大师给出了阅读的提醒,多阅读的前提无疑是做好选择,要多读经典。

如“书读完了”的金克木先生,他就认为“正合吾意”的书愈多读,愈无进步,愈容易流入褊狭;远不如多读几部不合吾意的书。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朱光潜先生也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这自然而然引出了另一个反思:有时,阅读真是一件危险的事吗?

3.png

(三)

时势总在变化,世上任何一件事,都可能会走向它的反面。不能说,阅读没有半点危险,也不要认为总拿着书本的人,一定会懂得比你多。

正如知名哲学家冯友兰说,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把书读死。道理很浅显,一个活人把书读死了,这还不危险?

所谓“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意思是一味墨守成规,而不能心神领会,如此一来毫无益处。有些经典书目,必须“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不能一读而过,没有留下一丝云彩。即要有一股“大胆存疑、小心求证”的精神,或如庄子亲近自然,善于观察,将死书读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读书人难免会陷入危险境地中,到生命即将落幕时也无从体会读书之乐。

那又怎样才能把死书读活?

美国作家,《肖申克的救赎》一书的作者斯蒂芬·金,他曾在《写作这回事》中提到,“写作不是人生,但我认为它有时候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边读边写,应该成为读书人的“第一铁律”。而且,“发表是吸引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通过写作将书本中“死的知识”与“活的社会”融合,多观察社会热点,才能真正将死书读活,找到思考的无限乐趣,发现更多真知。有时,写了第一稿后,放一段时间直至写作时的心情淡化,再回头去看,或许会豁然开朗,发现别有一番天地。

把死书读活,走出阅读的危险境地。有了这些阅读的方法,或许还不够,把死书读活还需要定力。

以前跟评论课的同学交流过阅读体会,我很认同两个原则:一是经典反复读。毕竟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是要炒炒冷饭的,将那些读过的经典再来读读,或许更有收获。找准阅读点,不断深耕,由专而博,融会贯通。切不必为了迎合所谓的潮流,而放弃“反复阅读经典”这个原则。

二是读中要多写,一定得遵守这条“铁律”。无论好与坏,先写了再说。基于阅读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一个小小思维上的触动,转为纸上的文字,不断去丰富深化,反复去修改,不断“迭代”思想,于是你的成果越来越完善。这个过程,就是与作者持续深度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知其意、明其理。

哪怕是阅读了一本书后,只有一个十分微妙的零星火花,只要诉诸文字,就有了演变成燎原之势的可能。在现代快节奏社会,只有先下笔为强,否则再多的灵感也会淹没于没完没了的繁杂事务中。

这些也是我认为的走出阅读“危险境地”的方法。

4.png

(四)

阅读不仅要走出“危险境地”,更要为你的生活增光添彩。

记得几年前,外卖小哥雷海为给我们普通人树立了一则阅读的榜样。他在送快递等客户的空隙时间里,勤奋背诵学习,终而获得中华诗词大会总冠军。这背后隐藏的苦乐,或许更是值得珍视的意义。

董卿曾这样评价他,“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宋代汪洙也有诗云: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的确,历受苦难时,正是读书日。勤学苦读如同生活中所有的努力一样,正是因为它并非那么容易,需要不断克服心理障碍,甚至还要做出些牺牲,才有了不一般的价值。

所以,在生活中阅读,在阅读中生活,把“兴趣”与“需要”融为一体,书里书外皆有精彩。

或许,阅读是一生的远行,也是一生的修行。既然如此,那就让时间站在自己的一边,自己为自己修行,自己为自己献身,我相信那些分散于世界每个角落且热爱阅读的人们,终会在绝不孤单的旅程中,走出“危险的困境”,奔向“自由的高处”。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4/23/111530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