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级重要发展片区,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域内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湖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进一步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对于守护好“一江碧水”、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提出的第一项全团建议就是《关于进一步支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建议》。最近,国务院出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持续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国家发改委支持和指导下,湘鄂两省抢抓国家支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正在共同编制《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此,湖南省省情研究会组织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和湘鄂两省相关领域的领导,围绕“十四五”时期长江中游特别是洞庭湖区的绿色发展,就洞庭湖区高质量发展大事和湖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守一江碧水”的重要论述和本地区实际,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现联合红网论道湖南频道联袂推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系列文章。
“十四五”以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四市一区”旅游收入达1749亿元,在同类国家级生态经济区中位居前列。然而,比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的“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为早日达成这一目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市区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因地制宜,齐心协力谋出路。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将创新发展放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全局高度,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体系。要着力构建和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区域内文化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标杆企业。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技术创新平台,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
二是加强协调联动。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要加大湖湘文化、楚文化资源的整合,推动湖湘文化、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贯穿到旅游要素中,合力打造“天下洞庭”IP,构建“一拳四带四组团”的旅游协同开发格局。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统筹整合区域内名湖名楼、名人名城、湖乡风情、历史遗迹、生态山水等特色旅游资源,以及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均衡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先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先行。要大力发展洞庭水上游、湿地生态游、世外桃源游等低碳环保型文化旅游产品,在生态经济区范围倡行绿色消费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旅游经济体系。全面落实新冠疫情防控下的景区流量控制制度,提升文化旅游服务品位和精准度,实现疫情防控与旅游发展同步提升。
四是推动开放合作。唯有开放才能进步,唯有包容才能让进步持久。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着力实现文化和旅游生产要素在生态经济区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生态经济区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相对接,打造高水平文化旅游对外开放平台。举办国际龙舟节、国际关公文化节等重大节会活动,实施“引客入洞庭”工程,建设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文化旅游海外推广中心,不断提升“天下洞庭”品牌线上线下的国际影响力。
五是促进共享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要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其他行业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开发出更多更具时尚感和个性化的文化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着力完善文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尽可能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简介】郑自立,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双博士、博士后。现担任湖南省兴湘产业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湖南省创新创业园区经济研究会党支部书记、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文创产业发展顾问团首席导师、湖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中心”校外专家。
来源:红网
作者:郑自立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4/09/1110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