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营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这个关键词,在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的重要讲话中频频出现,传递了坚定不移地为人民谋福祉的信号。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从“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再到“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的重要讲话,是“人民至上”的宣言书,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表达。
“民之大”,蕴含着大智慧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关心解决好一件件民生“小事”,折射出为政之德,也蕴含着为政者的大智慧。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如何端牢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必须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同时,树立大食物观,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对于特困人员,要“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对于社会保障资金,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传递出“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的执政温度。
“民之大”,彰显着大担当
为民造福,不仅要立足当下,多做一些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着眼长远,多做一些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好事,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做好为民造福的每一件事情。
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这在生态保护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必谈的话题。从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的污染防治,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再到“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习近平总书记用鲜活的语言、丰富的实例、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为内蒙古如何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出谋划策。
“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时的一句句暖心话语、一声声殷切叮嘱、一个个生动细节,彰显着算总账、固根本、谋长远的大担当。
“民之大”,厚植着大情怀
民生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念的大事,从收入、住房,到医保、入学等实际问题,无不厚植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从2016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追问十八洞村村民“娶媳妇儿”的情况,到2019年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再到2021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倾听民意、叩问细节,洋溢着浓浓的民生气息,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按下了“快进键”,为全国人民描绘出新时代幸福民生大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郭雪营
编辑:陈乘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3/08/1098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