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省文史馆组织开展“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美术创作活动”。11月21日至25日由省文史馆陈伏球副馆长带队,省文史馆员张青渠,省文史馆研究员李树湘,当代画院邹力农、禹安平、刘苏斌三位画师,省文史馆艺术研究室二级调研员陈剑一行到南县、澧县、石门县进行采风活动。我受邀参加这次活动。一路风尘仆仆,所到之处有沉思、有观感、有遐想。
寒风潇潇拂厂窖
11月21日,正是小雪的前一天,新一轮寒潮来袭。我们8点出发,迎着一路寒洌的北风,上午10点来到了南县厂窑镇。
在厂窑镇观瞻了厂窑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园区和厂窑惨案遗址。在纪念馆园区内树立有厂窑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纪念馆以及警钟亭、洗雪轩、雕塑群、血水河等纪念设施。纪念馆内用文字、图片、实物、影像等布展,翔实展出了侵华日军制造的厂窑惨案。厂窑惨案遗址位于厂窖镇德伏村和肖家湾村,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屠杀无辜百姓,犯下滔天罪行的重要罪证。
1943年5月9日至12日,侵华日军大举进犯江南,出动3000余人、汽艇数十艘、飞机数十架,从水陆空合围洞庭湖厂窖垸,实行惨无人道的杀烧抢“三光政策”。三天时间屠杀我无辜同胞三万余人,强奸妇女两千多人,烧毁房屋两千多间、船只两千五百余艘,抢劫粮食、牲畜、衣物等不计其数。这就是侵华日军制造的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厂窖惨案,也是二战时期法西斯日平均杀人最多的惨案。
寒风吹拂,天空乌云密布,冬雨下个不停。我们凭吊厂窑惨案遇难同胞。观展沉思,愤怒、悲痛、警醒!厂窖,永远见证着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永远警示着人们不忘国耻,铭记历史,奋发图强,珍爱和平。
古道漫漫城头山
人类从哪里走来,又将走向何方?被考古工作者在澧阳平原发现和挖掘出的城头山,呈现出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从散居走向聚居筑起的“中国最早的城”的文化面貌。
22日上午,小雪节,天气转晴,和风日丽。采风组一行来到城头山考古遗址公园,观看了澧县城头山遗址和考古博物馆。 城头山这座苍凉的孤城废墟下,埋藏着让人震惊的史前人类生产生活遗迹。6300年前的大溪文化一期,城头山城垣傲然出世,经历2000年辉煌岁月,衰落于45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末期。古城存续期间,先民挖壕环水,筑土为墙,先后经过四次大规模修筑,累次叠加增高,城墙由内向外不断扩大延伸。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构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防护屏障。人类社会开始从简单聚落向较为复杂的城池系统演进,在这里得到完整的呈现,使其称之为中国最早的城。
走近这座古老的城,远古的水稻田、早期的城池、大型的祭坛全都映入眼帘。漫步在护城河岸的古道上,让人们联想着先民们6000多年来在城头山创造的辉煌,走进了上万年来澧阳平原先民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鹿鸣呦呦迎虎啸
22日下午至24日,在壶瓶山镇采风。壶瓶山位于湖南北部边陲,主峰海拔2098.7米,称“湖南屋脊”。属湖南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 坐落在渫水河畔的“泰和合茶号”已收入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名录。1889年粤商卢次伦在这里修建制茶大楼,创制“泰和合茶号”,生产的“宜红茶”年产达30万担,拥有骡马千余匹、商船200余艘,从澧水至汉口设20座茶庄,雇工6000多人,仰其生存者上万人。“宜红茶”远销欧洲, 享“海国流芳”之美誉。
“壶瓶飞瀑”2005年被评为“新潇湘山水八景”之一。诗仙李白曾留下“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23日,晴空万里。我们清晨赶到了壶瓶山顶峰脚下,放下行囊,每人拄着一根竹竿当拐杖,向着壶瓶山顶,沿着上下3公里多的澡布群游道,徒步攀爬到了壶瓶山顶一号农庄。艺术家们摄影,写生、吟诗、赋联,赞叹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美景。
壶瓶山有其天然的狂野之姿,更具独特的生态之美。1994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66平方公里,拥有云豹、金钱豹、黑鹿、金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珙桐、钟萼木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存有原生性植被群落十余处 。被中外专家誉为“内藏万金的绿色宝库”“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欧亚大陆同纬度带中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
1990年和1991年美国猫科动物专家科勒教授两次来壶瓶山实地考察,得出壶瓶山可作为华南虎生境保护地的结论。自此以来,我省自然保护工作者在壶瓶山致力于华南虎生境地的恢复与保护。经专家评估,壶瓶山剩头保护区域巳具备华南虎野生放养的生境。为了优化华南虎生境地的生物链,近年选择了鹿科动物中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河麂30多只放归华南虎生境保护地。“鹿呜呦呦,食野之蒿”。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已不断恢复原野生境,正谋划择期将华南虎放虎归山。蓄山养虎,让华南虎的吼啸威震壶瓶山川。
评弹声声道茶禅
唐高僧善会(804-881),咸通11年(公元870年)获唐懿宗御赐领众僧居夹山开山建普慈寺。后来宋神宗、元世祖下诏敕建,负“三朝御修”盛名。清顺治初年,李自成兵败隐居夹山,以奉天玉法号领众僧修九殿一宫,形成“骑马关山门”宏大格局。唐代高僧善会和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更是使夹山寺成为举世公认的茶禅祖庭。
善会居夹山十余年,大扬禅风。领悟出茶禅境味,留下了“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这一流传千古的“夹山境”名偈。这“夹山境”并不单指夹山风景,更蕴含着禅境、茶境、茶禅结合机缘之境。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1063—1135),徽宗政和初年,圆悟克勤来到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复受澧州刺史之请,驻锡夹山灵泉禅院。圆悟克勤禅师在此曾集雪窦重显禅师的颂古百则,并加垂示、著语,通过评弹唱诵传授众僧,汇集成《碧岩录》十卷。后世称赞此书为禅门第一书。
圆悟克勤是“茶禅一味”法语形成的关键人物。宋徽宗赐号“佛果禅师”,南宋高宗赐号“圆悟禅师”。公元1128年,弟子虎丘绍隆赴居山真如院任主持前,圆悟克勤给他赐字一幅,称他追随自己参禅多年,已达大彻大悟之境,特以此为证。后称此幅字为《印可状》。一休宗纯将其墨宝传给创立日本茶道的村田光珠,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自古以来被茶道家视为禅僧书迹之首,至今成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宝物。
一路采风,一路乡风古风民风尽收眼底。澧县甘溪滩镇古香古色的溪上美术馆以及馆内陈设的古董和上百幅傩戏面具,石门县境内仙阳湖畔两铭堂张家院子旧宅、亚洲跨径最大的黄虎港石拱桥、罗坪云海、映红湖光山色的维新脐橙、宜红茶博物馆展示的古茶具、太浮山下金堂农场硕果累累的沙糖橘,让艺术家们赞叹不已。这些被摄入了镜头,印入了脑海,触动出了灵感,成为艺术家们为名城名镇名村绘画写诗放歌的创作源泉。
(本文作者为湖南省政府原参事、湖南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
来源:红网
作者:张孝岳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12/01/1047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