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神谱系青年谈⑥: 回声嘹亮,情系南泥湾

来源:红网 作者:任雪燕 编辑:陈晓丹 2021-10-28 11:02:04
时刻新闻
—分享—

党史百年华章,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成长史,留下无数经久流传的精神瑰宝。这是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胜利法门。近日,中央公布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红网特别策划“精神谱系青年谈”系列述评,以青年视角探讨党的先进精神的新时代路径。

南泥湾精神最后版视频 (1).gif

素材来源:央视网、新华网

本期主题:南泥湾精神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经典的旋律在耳畔回响,我的身心仿佛被歌声带回了遥远的延安时代。闭上眼睛,眼前尽是军民们吹号子、挥镢头、建荒地的身影。

在延安城的东南45公里处,有这样一座村庄饱经沧桑却又朝气蓬勃。它就是中国农垦、军垦文化的发祥地——南泥湾村。在这里,八路军359旅曾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万亩良田,将昔日“烂泥滩”变为“陕北好江南”。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便由此发源。

南泥湾精神是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改变“没钱、没粮、没衣”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决定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359旅的战士们奉命来到这里,凭借不怕苦、不怕死的韧劲,用树枝搭帐篷,用废铜烂铁造劳动工具。手上磨出老茧,但心中升腾希望。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鏖战,1000多孔窑洞被挖出来,600间土房子陡然耸立,26万农田阡陌纵横,3.5万石粮食数不胜数……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南泥湾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会在时代的召唤下得到新的继承和发扬。2021年9月,“南泥湾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第一批伟大精神,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勇往直前、艰苦奋斗。

“南泥湾”是中国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的有力见证。百年来,党从未忘记背靠的黄天厚土。从“农业大生产运动”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战略”,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情系千千万万个村庄、千千万万朴实的农民、千千万万亟需解决的农村发展问题。这些亦需要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为之奋斗终身。

随着时代发展,艰苦生活离我们远去,有人开始享受“躺平”。“躺平”顾名思义,就是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丧失奋斗热情、向困难妥协低头。在我看来,躺平固然轻松,但那只是一种肤浅且短暂的快乐,只有像南泥湾军民一样用勤劳的双手去开拓美好生活,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而前段时间有一个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还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曾几何时,我们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到了他们从未看到过的风景,在学有所成时竟会对他们的“落伍”感到不耐烦,一心想涌进大城市的人海,对贫穷落后的家乡嗤之以鼻。殊不知,正是贫困的家乡带给我们看世界的机会。在我们学有所成时,帮助家乡摆脱贫困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嘹亮的歌声声声入耳,伟大的精神代代相传。再回首“南泥湾”的历史,不禁感慨,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理应立鸿鹄之志,系人民情怀。不论走到哪里,读多少书,都要时刻关心农业、农村,农民,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中实现人生价值。

文/任雪燕(兰州大学)  制图/谢兰秀(湘南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任雪燕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10/27/1033901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