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看涟源这个村如何突破关键点

来源:红网 作者:陈扬 编辑:唐盈 2021-09-02 14:15:03
时刻新闻
—分享—

0c3b4a99-c243-40a9-b75c-72b9e7be5548.jpg

古仙界村位于涟源市古塘乡东南角,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景色优美。近年来,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传统农业提质升级,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和旅游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农村党建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市(县级)前列。经过村支两委和帮扶工作队的共同努力,坚持因地制宜、深挖潜力、放大优势,在突破关键环节、解决难点问题上作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以期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点。

一、聚焦市场需求的高端增长点,在把握“不变与嬗变”中寻求突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头炮”“先手棋”,着力推动农业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转变,由短链发展向全链发展转变,由低端供给向中高端供给转变。古仙界村围绕做强做大集体经济,加快现代农业扩能升级。

1、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将请省农科院、省林科院专家现场指导培训,加强现有300余亩金秋梨的管理,使之达到丰产状态;加强现有猕猴桃的培植,使之品质提升、产量增加。

2、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一是优种优育确保产品质量。请省农科院提供适合高山地区的水稻、玉米、土豆优质品种,对粮食作物的品质提质的标准化生产进行实质性培训。二是兴修水利,确保旱涝保收。近期投资350万元对村域内的山塘、水坝进行加固、堵漏;中期(5-8年内)投资800余万元对原有灌溉水渠沟进行清理修建标准统一的钢筋混凝土渠沟;长远规划应请市县考虑投资2000-5000万元,从车田江水库引水,确保水田有水耕种,旱地有水浇地,从根本上解决安平镇、古塘乡等高海拔山区的缺水用水问题。三是鼓励农户利用自留地、责任地荒地种植极具本地特色、品质优良的蔬菜,如辣椒、卷心菜、藠头、萝卜、冬瓜、南瓜等投放市场。

3、强力发展家庭养殖。鼓励村民根据山区特点养殖黄牛、山羊、丛林鸡、熟食猪,在水稻田里养殖稻花鱼、黄鳝、泥鳅。除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外,有效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引导村民对生活与市场过剩的农产品和采摘的野山珍进行深加工,如白辣椒、萝卜干、辣椒干、红薯粉、红薯干、薯片等蔬菜干、腌制蔬果与肉类产品等。

4、全力开展山珍采摘。引导村民适量采摘春天季节的野生黄鹂芽、野生金银花、春笋与其他野菜,秋冬季节采摘野生枞菌、野生猕猴桃、野生山药与冬笋等原生态珍稀产品。

二、抓住产品提质的最佳结合点,在提升“品质与品牌”中释放动能

古仙界村生产出售的农副业产品,需要思考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以什么样的品质赢得顾客的青睐,从而提高竞争力,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在提升“品质与品牌”中释放动能。

1、注册商标,给产品以名分。到涟源市商标局注册一个商标给古仙界村的农林牧副产品以官方确认的名分。到娄底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涟源市真霞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给古仙界村生产的农副业产品确定官方生产厂家。

2、品种培优,给产品以身份。将聘请农林专家对村域内土壤进行试验检验,确定适合种什么。对村域内的林果,粮食作物与蔬菜,牲禽家畜进行考察确定其品质的好坏,或引进高品质的品种,或进行杂交改良和培优,确保品质优良。

3、品质提升,给产品以身价。如果专家团队确定品种后,根据村域内的生态环境与土壤情况,指导村民科学耕种,林果、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科学喂养牲禽家畜,科学加工和包装衍生产品,使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4、标准化生产,给产品以保障。古仙界村的农副业产业,都将严格按农科专家的要求统一播种时间,统一施肥时间,统一生产周期,统一采摘时间,只施农家有机肥,只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严格按林科专家试验后的精细化管理和规范的标准化生产,以求产品的品质优良、品相一致。

三、找准资源优势的重要关键点,在突出“节假与康养”中攻坚克难

以古仙界村现有太极图、八卦图、茶马古道遗址等8个景点为观光点,建野外帐篷基地一个,同时举办梨花观赏节、帐篷节、金秋梨采摘节等活动,进一步找准资源优势的重要关键点,在突出“节假与康养”中攻坚克难。

1、立足共享共建,推进假日产业。以古仙界村特有的山地气温地貌与原生态农产品野花、野茶、野果为条件,利用农户空闲住房,推出由村委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的以民俗文化,赏花、摘果、抓鱼等休闲度假式乡村游。春季赏花游、周末家庭游、制茶体验游、瓜果采摘游时间短则周末2天,长则寒暑假30-60天时间。

2、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康养产业。古仙界村是当地有名的长寿村,以其特有的气候条件(夏天温度比涟源市低2-6度,无酷暑)和独有的生态条件(农产品为原生态,延缓衰老的微量元素硒含量为29.5mg/kg,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看似只有60-70岁,尚能上山下地劳作),利用农户空闲住房、外出务工(第三产业)的村嫂回乡,打造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安排的家庭养老方式和集中居住的养老方式。

四、紧扣群众需求的导向连接点,在创新“管理与治理”中持续发力

发展乡村振兴,就是要改变农村以前依靠过度消耗农业资源的方式。生态宜居中的生态,指的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低碳导向、绿色导向、生态导向。就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让农村更像农村,着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丽村庄。

1、农村环境“无害”行动。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是农村重要污染源,治理难度大。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实现无害化、低排放、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合作社+村民小组”为单位,打造生态循环养殖板块,结合合作社养殖熟食猪基地,形成“红薯+玉米+熟食猪”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以合作社+农场区为基地,村民小组为单位,形成小规模的生态循环系统。依托其地处高海拔地区、古法耕作,昼夜温差大、生产周期长的生长特性,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的“三无”种植方法,种植生态优质作物。按照宜花则花、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原则,打造无公害果园、绿色菜园、花园式庭院。

2、农村环境“净化”行动。结合农村改厕工程,到年底,新增改厕80口,道理主干道沿线8口公厕改建;在全村范围内基本实现垃圾分类收取,按照大型垃圾箱与小型垃圾收集点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大型垃圾箱结合集中居民点的区域设置,共8处;小型垃圾箱按照50-100m设置一处,基本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若干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排水采取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以沟渠排雨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由管道排至生态污水处理池。雨污废水部分实现综合利用。平均日污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75%计算,村庄的污水量为375mm³/d。根据村庄分布的特点,规划在三大板块中各设置一处污水生态处理湿地,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经排水沟排入污水生态处理湿地,规划综合性化粪池8处。常态化清理水库、水塘等水面漂浮物,整理水沟,清淤疏浚,做好日常保洁,实现连通,为开发大公圩水乡旅游体验路线打好基础。

3、村庄环境“美化”行动。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突出乡土特色,发展民宿。规划以众筹的方式,吸引有情怀的人以及开发商来对民居及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形成竹林深处有人家的空气清新、流水潺潺景象,规划结合梨园、牡丹芍药园、峡谷闲置民居、段家院子、赵家院子等5处民居进行整治、改造,形成独具风格的乡野民居;结合文明创建工作,实时更新破旧、不合时宜的宣传广告;扎实开展评比最美生态庭院活动,每个村民小组要评出1-2户最美生态庭院,争取最美生态庭院覆盖率达到100%。

4、村庄环境“绿化”行动。按照一组一策重点打造古仙界等特色景观,重点打造9公里的牡丹花景观路;按照一路一策,重点打造7公里古仙界路的金秋梨花路;按照一山一策重点打造古仙界一、二、三号路的绿化格局;围绕村主干道路、环村道路,栽花种草,种植树木,适量建设观赏拍摄点。

五、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兴奋点,在强化“作用与作为”中体现担当

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着力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兴奋点,在强化“作用与作为”中体现担当。

1、持续引领发挥好模范作用。重点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村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教育培训,提高村级负责人的能力素质。整顿后进基层党组织,每年至少发展1-2名年轻党员,发展3-4名入党积极分子,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设村部多媒体会议室,结合乡村旅游,利用多媒体会议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2、持续认真落实好人才政策。从本村创业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复员退伍军人、本土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中选拔人才,加强村后备青年干部的培养储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划3年内培训制茶师4名,包装工10名,仓储工2名,茶艺师5名,广告销售人员6名,导游1名,电商平台技术维护人员2名。挖掘培养农村“新乡贤”,邀请乡土人才、致富能手、乡村教师等成立乡贤理事会,开设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将其打造成意识形态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实施人才回流工程,把出自本乡本土的优秀人才,在外经过学习和历练后,吸引“回流”到本村,助力家乡的乡村振兴,形成乡村振兴的“本地人才库”。

(陈扬,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为省社科院驻涟源市古塘乡古仙界村帮扶工作队队员)

来源:红网

作者:陈扬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09/02/101043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