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亮剑“新套路” 根治“不为病”

来源:红网 作者:王鸣镝 编辑:唐盈 2021-08-26 21:45:13
时刻新闻
—分享—

对群众诉求会较快回应,但用的是“模板”;群众来办事,用“软钉子”让事情不能及时办理;对群众反映的难题,用“正在走程序”的话术敷衍群众……一些官僚主义的新套路存在于少数基层干部处理群众事务的日常工作中。(8月25日 半月谈)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不断深入,各地掀起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热潮,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门,走进基层一线,更走进群众“心门”,构建了干群“连心桥”。然而,少数基层干部回应“模板化”、办事“软钉子”、长期“走程序”等官僚主义的“新套路”,却让民心“冰冰凉”,其危害不容小觑。

然而, 再深的套路,也不过是“掩耳盗铃”的“把戏”。不论是“万能回复”的模板套路,还是“软钉子”的处事态度,其背后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是心中无群众、有恃无恐的折腾与傲慢,是扭曲的政绩观埋下的根,更是监管缺失锥心的痛。

正所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基层干部搭一次“花架子”,让群众碰一回“软钉子”,就把群众的心伤一回。少数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脸好看、事难办,遇到群众求助、虚与委蛇,甚至见人“下菜”,用“走程序”等糊弄,说到底是担当精神缺失,责任心在“偷懒”,是典型的不作为、慢作为。而究其根源,是“难进难出”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壮胆”,是考核“走过场”在“撑腰”,更是“官场东郭”能不为、敢不为的“症结所在”。

治顽疾尚需下猛药。办事“软钉子”、长期“走程序”背后有惰政之嫌,有制度之漏,更有监管之失。而要根治不为症、作风病,还需“对症下药”。建立健全“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制度是“药引”;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的力度与深度,真正让“走群众路线”制度化,揭开“面纱”,挤出“水分”,让群众满意程度成为干部考察、任用的“重要指标”,更是一味“良药”;而唯有树立崇尚实干的选人用人“风向标”,剑指“不作为”、惩治“太平官”,让“不为者无位,无为者丢官”,才是倒逼干部摒弃“官念”,抛却“杂念”,少些“套路”,多些真诚,少些“折腾”,多些实干,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对症良方”。

来源:红网

作者:王鸣镝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08/26/98525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