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尔塔新冠变种毒株来袭,我国疫情又出现多点、分散、本土等特征,部分地区再一次进入紧急抗“疫”战斗中。全国民众本应众志成城共同战疫,主动接种疫苗,形成全民免疫屏障。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政府如何宣传、社区如何做工作,除了身体情况特殊不能接种疫苗的特殊群众外,仍然有部分群众不愿意配合接种疫苗。为确保接种率,随之而来的各种花式“捆绑政策”,比如与孩子上学捆绑的,与工资绩效捆绑的,公职人员直系亲属不接种疫苗与本人利益捆绑等激进行为,究竟合理吗?
早在今年4月份,国家卫健委就有过鲜明表态:“针对个别地方接种工作中出现了简单化,甚至一刀切的情况,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而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然没有消除,不得不引起重视。
从过往的经验看,大规模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接种疫苗人数越多,免疫屏障就越牢固;接种速度越快,越有助于尽快形成免疫屏障、回到正常生活状态。接种疫苗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更好地保护身边的亲友和同事。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虽然当下中国的疫情防控做得比较好,可是如果疫苗接种率不提高、不实现“群体免疫”,一旦完全放开,中国还是会面临风险。换言之,“别等外国免疫,中国反而危险了”。
当然,提高疫苗接种率,虽有其必要性,但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各个地方不能因操之过急而采取激进“捆绑政策”。
就政府而言,出于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的安全着想,想尽方法提高全民接种率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国家也规定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基本原则是“知情、同意、自愿”。该原则背后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因为难动员,接种率不达标而出现的种种“一刀切”行为岂不是又与接种原则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一刀切”与“懒政”思维颇有相似之处,表面上看,政府部门是在“热情”地为民服务,但为什么“热情”会引发群众不满呢?实际上就是因为没有站在群众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比如,突如其来的限制出行,会给群众“措手不及”的感觉,接种率与各种考核、入学等指标挂钩,又很容易引发群众的抵触心理,导致接种工作更难以推进。再者,强制推行未经合法性检验的政令,不仅伤害人民权益,对于地方政府公信力而言也是一种损伤。接种疫苗本是为了群众的安全,只要把道理讲充分了,多一些柔性宣传,少一些强制执行,相信群众没理由和自身的安全过不去。
就群众而言,因大部分地区长时间没有出现病例,很多人就放松警惕,感受不到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相比于大城市,人员流动没那么大,有的人没有出远门的迫切需求,也就没有主动接种疫苗的积极意愿。总体来说,部分群众还是存在认识误区、抱有侥幸心理和观望态度。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首先,群众要深刻认识到,接种疫苗是防控新冠疫情最有效的手段;其次,我们国家的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再次,我们一定要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只要人人都献出自己的一“臂”之力,全民自觉接种疫苗就会蔚然成风。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雨欣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