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賡续袁老创新路径 勇攀农业科技高峰

来源:红网 作者:张孝岳 编辑:唐盈 2021-06-24 16:00:16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624150155.jpg

1975年10月,我进入为期一年的石门县农业学大寨学习班开始学习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和制种技术。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担任湖南省农科院办公室主任期间,有幸为袁隆平院士做了一些服务工作,聆听了袁老的直接教诲。2010年10月19日,拿着本人主持撰写的《湖南省农业现代化战略研究》书稿,到袁老办公室汇报,恳请斧正序言并签名。袁老浏览了书稿,对准备好的序言一字一句地念了一遍后欣然签名。同时,我把从1975年以来学习推广杂交水稻,特别是对袁老创新路径的领悟作了汇报。袁老评价说“八条路径好”。在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中,复述阐发袁老的创新路径,以寄托我们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无限思念和敬仰,更好赓续袁老创新路径,勇攀农业科技高峰。

一、聚束型定位

袁老大学上的是西南农学院,1953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教学之中,先是从事粮食高产试验,但从1960年起,把目标从研究红薯转为研究水稻。聚束定位水稻育种:围绕水稻高产再高产,创新水稻杂交育种。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使水稻产量每亩200公斤跃升到单季每亩800公斤、1000公斤,双季亩产1500公斤。

二、发散型思维

围绕作物育种,不拘泥于当时盛行的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而是用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指导育种。在对待作物遗传育种理论上,不迷信作物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的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态度的观点,而是提出了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只要杂交双亲遗传性存在差异,就会产生杂种优势的论点。在水稻育种材料利用上,不限于当时的栽培稻,而是把视野放到了野生稻。在杂交水稻应用上,不仅瞄准国内,而是要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三、全方位探索

在粮食作物育种方面,上世纪50年代尝试了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转向水稻育种后,开始是进行系统选育,就是在农民田里选优良单株,再优中选优。为了杂交水稻的稳产高产,就杂交水稻的抗逆性讲,其团队就杂交水稻抗倒伏、抗病、抗虫、抗低温僵苗、抗倒春寒、抗火南风、抗寒露风、抗盐碱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探索。

四、原创性攻关

1964年开始寻找天然水稻雄性不育株;1966年2月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上;1970年11月袁隆平团队发现“野败”;1974年秋实现三系配制强优组合杂交水稻种植成功;1981年6月国家科委、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1988年育成光敏核不育系;2014年1月袁隆平领衔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微信图片_20210624150158.jpg

五、系统性总结

1977年总结10多年育种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的论文。1987年在《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论文中,总结了杂交水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至一系法,从品种间到亚种间至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战略设想。1988年出版《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专著,奠定了杂交水稻学科的基础。1997年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论文中,对超级杂交水稻理论和选育技术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

六、学科性积累

袁老为粮食高产竭力奋斗70年,为杂交水稻高产再高产,禅心竭虑60年整。从突破传统理论到构建杂交水稻学科,始终注重学科的积累。正如袁老所说:“现代技术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杂交水稻从起步到目前发展的长期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要保持杂交水稻事业发展的后劲,我们今后更要注意学科的积累。”正因为注重学科积累,所以发明了杂交水稻,创立了杂交水稻育种与栽培学科。

七、法规化操作

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始终注重依法依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1984-201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审(鉴)定登记水稻不育系29个、广亲和系1个,审(认)定杂交水稻组合82个;获得授权专利16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出版著作35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1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60多项。

八、产业化开发

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袁老积极支持并作为发起人之一,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同发起设立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1999年6月成立,坚持以杂交水稻为核心,以种业为主营业务方向,以农技服务创造价值,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湖南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为杂交水稻开展科技创新,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

来源:红网

作者:张孝岳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06/24/958344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