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汲党史精神 创时代辉煌——解读百年辉煌的时代密码②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威峰 编辑:陈晓丹 2021-06-08 11:04:55
时刻新闻
—分享—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站在党的一百年历史交汇点,身后是坚实有力的来路,前方是无限明媚的远方。树立什么样的历史观,掌握什么样的方法论,坚定什么样的道路,决定我们到达多远的远方。

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特邀湖南省社科专家,汇聚思想智慧,撰写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谈,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价值,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意义、创新路径和实践转向,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

99894313-98e2-42b0-bbb6-9dc2b89b0ea5.png

党领导下的乡村振兴美好实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百年党史蕴含着奋进新时代的无穷力量,“自立自强”始终是党不变的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强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文化强国建设等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党要善于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新佳绩,铸就新辉煌。

以党的改革创新精神,引领科技强国建设

2021年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全文近8000字,其中既有对过往科技成就作出的深刻总结,又有对今后科技事业发展进行的长远展望,其中创新是一个关键词。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创造性实践中解决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功、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党的改革创新精神集中表现在党推动理论、实践、制度发展完善中彰显的创造力。建设科技强国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更需要以党的改革创新精神为引领。

具体而言,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一是以理论创造力指引科技创新方向。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过程也是党的理论创造力不断增强的过程。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只有不断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科技创新实践,科技创新实践才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我们只有坚持科技创新,保持危机意识、树立创新自信、坚持战略导向,才能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使我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二是以实践创造力坚定科技创新自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们具有显著优势的社会主义制度,源于我们蕴含无限创新智慧和创新力量的人民群众,源于我们拥有巨大创造力的中国共产党。我们要始终坚持创新自信,瞄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优势科技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和集成攻关,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赶超,在更多领域实现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并跑”“领跑”。三是以制度创造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并不断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支撑。当前,我国需要以创新治理体系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营造良好氛围,让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人受尊重、有舞台。

以党的强烈使命担当,绘就乡村振兴图景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无论是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还是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描绘,都离不开具有强烈使命担当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乡村振兴战略何以推进?首先要拿出“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国共产党因革命而生、因革命而兴,“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和面对困难时必胜信念的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同时要清醒看到,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基础仍比较薄弱,部分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需要全党拿出革命到底的气概,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举措,进一步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其次运用“攻坚克难”的经验智慧,加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国共产党历经了革命时期的烽火硝烟,闯过了改革阶段的重重关卡,化解了建设时期的种种危机,从中积累了攻坚克难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为当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经验智慧。中国共产党将这些经验智慧转化成加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行动,因地制宜做好过渡期内发展规划、政策举措等有效衔接,使广大乡村更好地从“脱贫”走向“致富”。第二是发扬“勇挑重担”的优良传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使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这依然是一场大仗、硬仗、持久战,需要我们党继续发扬勇挑重担的优良传统,以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行。

以党的为民服务情怀,涵养文化强国战略

强烈的人民情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的精神法宝。

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也要站稳人民立场,服务人民发展,满足人民需求,要体现出三个维度。一是站稳人民立场,坚守文化强国建设的政治维度。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从革命战争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重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坚守“人民的文艺”立场等文化建设经验。新时代要以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阵地建设和管理,筑牢红色主阵地,转化灰色阵地,压缩黑色阵地,以巩固人民政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二是服务民生发展,深化文化强国建设的经济维度。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经济属性、产业属性。文化强国建设要注重以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充分释放文化的经济效能,而文化体制改革要以服务人民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要紧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变化,打破束缚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能。三是满足人民需求,挺立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维度。人民满意是最大的满意,人民拥护是最有力的拥护。我国文化建设,无论是从政治立场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还是从经济立场出发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都需要在实践中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维度,由此确保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要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发展、享受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善于从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威峰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06/07/944286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