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秧苗状态良好,可以移栽到大田里了。”4月21日,益阳市资阳区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站长张益夫在新桥河镇廖河村蔡辉先的秧田里指导。早些天,蔡辉先的秧苗起了霉,很是着急。张益夫通过电话、微信联系和上门查看等方式,指导他及时适量用药,加强田间管理,消除了秧苗的虫害症状。(4月23日《湖南日报》)
组织精通农业生产的党员干部开设“田埂课堂”,可以对农户面对面授课,深入田间地头答疑解惑,提醒农户科学合理开展农事活动,引导农户落实春耕春种工作要求。农技服务送到“现场”,避免了纸上谈兵,这无疑是对群众最好的帮助。
顾名思义,“田埂课堂”就是将给群众送技术的课堂安排在了田间地头。可以预见的是,“田埂课堂”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农民培训模式,它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地点设在田间地头种植、养殖现场或农户家里,手把手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春耕备耕工作启动后,资阳区号召全区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农业生产主战场。该区成立6个粮食生产工作组、1个技术服务组,组员涉及粮油、植保、土肥、科教等专业领域,推广集中育秧技术,宣传粮食生产政策,开展早稻生产技术培训指导。
“田埂课堂”是农民的学校,应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村民送去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内容,让大家学政策、学法律、学技能、树新风,消除新时代农民群众“思想空乏”“知识恐慌”“技能缺少”等问题。
而益阳市资阳区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它不仅讲授的都是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具有极强的适用性,而且请来的都是干出了名堂的能工巧匠,有说服力,设在“现场”的教学,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实际进行演练,跟传统的黑板上种庄稼的做法相比,其好处不言而喻。这样的做法,自然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也更值得其他地方效仿。
来源:红网
作者:文君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