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家视角|从湘西矮寨大桥看工程建设的哲学思维

来源:红网 作者:胡建华 编辑:唐盈 2021-03-18 20:48:20
时刻新闻
—分享—

33d328f8-4246-4618-bf67-5b60fa20e5cd.jpg

新世纪,殷瑞钰院士等学者构建了“工程哲学”理论,把工程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新的学说一提出,就在工程界就引起广泛关注,促使工程师用哲学思维指导工程建设。作为长期工作在基层的桥梁设计人员,随着从业经验和认知的不断积累与提升,我也从不自觉到自觉,对工程哲学有了一些朴素的思考。

经典工程,从来都是某种历史的存在。比如长城、故宫、赵州桥等,已经演变为一种符号,成为历史诗篇中一个音符,她会伴随着时代沧桑变换的节奏,被某种力量不时地叩击,在天地间回响。因此,经典之所以能够历经时光而不朽,于技术层面之外,必定还有其深厚的文化蕴含。

“和”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的大道。儒家遵循“上应天理,下合人伦”,道家信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蕴含的都是和谐理念,其要义指向,就是人与天地的和谐相处,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也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易经》的基本思想是“天地万物,皆为一体”,视天、地、人为“三才”,六十四卦都包含这三个基本要素。因此,一个工程能够成为传世的经典,一定是“顺天时、应地利、聚人和”的和谐载体。

下面,结合湘西矮寨大桥工程实践,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建造与营运等视角,谈一点工程建设中“天地人和”的浅显认识与感悟。

工程建设需要顺天时,顺应时代感召,体现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所在。作为交通建设者,顺应时代感召是工程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我一直思考,工程建设中如何体现创新的时代精神,矮寨大桥如何才能成为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路标?

很凑巧,在矮寨大桥不远处,有一座在中国桥梁史上很有地位的桥梁,叫“能滩吊桥”,这座桥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的悬索桥,是中科院原院长周光召院士的父亲,湖南人周凤九先生于1937年主持建造。

前辈的激励,时代的感召,让我们充满奋斗与创新的豪情,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新结构、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方面“四个世界首创”,并为山区桥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大桥发明的“轨索滑移法”新工艺,突破传统工法的局限,解决了山区主梁架设的难题,为世界贡献了悬索桥施工的“第四种方法”。

工程建设需要应地利,敬畏自然、融入自然和反哺自然。

交通建设曾经历过高填深切、大开大建的粗放型建设阶段,给环境造成了一些难以挽回的遗憾。鉴于此,国家及时提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理念。

桥梁建设常常面临一个囧境,现有工程技术在山区往往需要对两岸山体开挖,难以避免造成环境破坏。

矮寨大桥横跨德夯大峡谷,山峰秀丽,气势磅礴,这份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如何才能不被打扰?如何让工程其结构自身的力学美,与环境完美融合而相映生辉?对大自然这份沉甸甸的敬畏,让我们把工程与环境的融合,作为首要的、慎之又慎的考虑因素。

鉴于此,我们创造性地将桥塔直接设置于峡谷两岸山体之上,而桥面则选择在半山腰直接与两岸公路隧道相连接,在世界上首创了一种桥塔与桥面分离的新的桥梁结构体系,既避免了上百万方的山体开挖,又使得桥梁结构就像是自然生长在天际,与峡谷浑然天成!

现在的矮寨小镇,晴日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灰塔红桥,七彩互为点缀;夜幕下,月华满天,星光点点,长虹生辉,护佑万家灯火;行走间,峡谷恢弘,公路蜿蜒,桥梁壮美,祥和美景尽入眼底,成为了美丽湘西新的名片。世界也高度关注,美国NBC推荐其为“世界十个非去不可的新地标”!

工程建设需要聚人和,传承历史、承载文化和服务民生。

湘川公路曾经是抗战时期通往大后方重庆唯一通道,其中矮寨盘山公路这一段,特别是大桥正下方的山路十八弯最为险要。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史载两千多民众是完全义务靠手搬肩扛,仅七个月即告建成。

需要我们记住,鉴于当时的条件,为了这段短短六公里路,有两百多民众长眠于此。遥想当年,多少人员和物资都是踏着这段先辈用血肉铸就的路撤往后方。如今,路边静静耸立的“湘川公路死事员工公墓纪念碑”和“开路先锋铜像”,仿佛在默默地述说着中华儿女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苦难与不屈抗争!

今天,矮寨大桥承载着湘西人民的执着奋斗与创新,在山路十八弯上空飞跃,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一个厚重的历史坐标。站在桥头把酒临风,这一刻,你能感受到时间与空间都在这里凝固、交汇,一种时空两望的感慨油然而生!

湘西文化独特,诞生了沈从文、黄永玉等一大批文化大师。矮寨大桥把湘西人民的热忱,呈现于豪迈牛气的桥梁结构设计中,以最高礼遇恭迎八方来客;黄永玉先生郑重地执笔为大桥画写了桥铭,这些浓郁的地方特色元素,使之成为了湘西新的文化图腾。

值得自豪的是,矮寨大桥现在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每年仅门票收入就达5000万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座桥梁即成就一个景区的典范!也成为了湘西人民通往小康的一座幸福桥、民生路。

“顺天时,与时代同步;应地利,与自然交融;聚人和,与人民同行!”或许,这应该成为我们桥梁工程建设者所需要具备的哲学思维与追求。

(作者简介:胡建华,1966年8月出生,工学博士,研究员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湖南省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等。现任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来源:红网

作者:胡建华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03/18/91063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