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识母亲湖⑤丨李跃龙:城陵矶,通向湖南绿色发展的“枢纽”

来源:红网 作者:李跃龙 编辑:陈晓丹 2021-03-04 11:42:49
时刻新闻
—分享—

左边黄嘴为中白鹭,右边是小白鹭。.jpg

●“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运用工程干预措施,将破坏性强的河流湖泊束缚住,化害为利。

●建设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提升洞庭湖水资源调控能力,变害为利,服务于人,已是湖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当务之急。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九项重点工作时,第五项就是以“一江一湖四水”为主战场,继续推动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站在洞庭湖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审视湖南省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所取得的成绩,我认为迈好了第一步。在基本解决洪水威胁和实现湖水水质初步好转之后,目前洞庭湖面临的真正危机到底是什么?主要在于湖泊持续分割和萎缩以后的“缺水”“少水”。如果洞庭湖的缺水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水安全就无从谈起;如果洞庭湖一到枯季就干涸,其水质和水生态安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城陵矶建设洞庭湖枢纽工程,其实质就是在不改变江湖自然联通的原则下,调枯不调洪,变害为利,化洪水猛兽为水利资源。这项工程集生态恢复、改善水质、调枯畅洪、综合利用于一体,充分考虑到了湖区发展的现实困境和生态要求,对调节洞庭湖枯期水位的作用最为根本、最为显著,是有效消除洞庭湖枯水水情持续恶化的治本措施。

通过前期所做的大量调研和评估工作表明,这项工程措施有利于减少枯水季洞庭湖持续低水位对湿地的影响,可为湖区水生生物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是防治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有利于解决四水尾闾及湖区航运条件,有利于保障湖区粮食安全,是提高湖区用水保证率的重要措施。

2014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颁布后的五六年来,湖南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划政策体系,推进工作落实落地,有序推进河湖疏浚连通与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湖区经济呈现转型升级态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对照规划,洞庭湖生态建设还面临着许多任务,或者待解之题,尤其是规划中的一些重要目标、关键性任务必须进一步落实。比如,洞庭湖区生态水域面积和调蓄容积稳定并有所恢复;引江济湖,改善需水期进流条件;构建江河湖畅通、洪水调蓄、枯水调剂、江湖两利的水网体系;科学制定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方案,维持洞庭湖生态水域等工程措施。

大量的研究表明,洞庭湖综合枢纽工程是目前条件下解决洞庭湖水生态、水安全问题的最好方案。建设洞庭湖综合枢纽,是可以恢复洞庭湖一湖碧水、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乃至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也是湖南省活学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

湖南省在建设洞庭湖综合枢纽工程的准备方面,完成了两项具体任务。一是由省交通部门牵头,联合水利等相关部门制定了《洞庭湖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视为湖南省在工程技术准备上所作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在湖泊科学上对枢纽工程建设所作的支撑研究。如对最低生态水位研究,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分别为22.62米、27.19米和28.11米,相应的湖面面积分别为373.85平方公里、406.88平方公里和142.19平方公里,从保护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角度看,确定的最低水位是合理的。如从湿地水文的角度对洞庭湖几个时期的最小生态需水量进行了研究,对洞庭湖最小生态需水量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恢复对策,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消除社会各界对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的质疑。

南洞庭湖风光.jpg

经过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多来的实践表明,我们应该解决几个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第一.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时指出: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紧接着又特别强调“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共识,全社会和普通民众更加关注环境,更加重视生态保护,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实社会,人类的具体活动到底什么是保护、什么为破坏,却常常出现很大分歧,尤其是在以工程技术干预自然环境的评价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对河流枢纽工程的人士实质上坚持的就是极端环保理念,主张保持江河原貌,人类什么也不需要做。丰水期让洪水自由泛滥,枯水期让江河自由干涸,让人类回到靠天吃饭、听天由命的原始状态。他们可以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去关心某种鱼类、某种候鸟、某种植被的存在,以鸟为本,以鱼为本,以湿地草甸为中心,唯独没有考虑人的生存发展需求。被湖区民众嘲讽为“你们城里人为什么不住到这里来体验一下”。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三峡工程是大国重器,对以三峡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洞庭湖自三峡正式运作以来的抗洪保安实践,客观上证明了配套的水利工程措施在联合调度抵御洪水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洪水是发生次数最多和致死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除了建水库筑堤坝,人类还从来没有其他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唐代刘禹锡《天论》中有“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他提出“天人交相胜”。古今中外无数实践证明,保持江河原貌、人类被动应付,洪旱往往灾难交织不断、社会贫穷落后,而运用工程干预措施,将反复无常、破坏性强的河流湖泊束缚住,化害为利,却都是国富民强、人水和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保护生态要做好两点:一是“以人为本”,就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二是保护生态不等于人类无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长江经济带之后不断强调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只有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明辨什么是发展和保护、什么是倒退和破坏,避免走入生态愚昧的歧途,既要避免不作为,又要警惕运动式的“一刀切”。建设洞庭湖综合枢纽工程,正是在目前工程技术手段和湖泊研究成果上解决湖区枯季缺水问题的一个最优选项,也是最能体现湖南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三高四新”中新路子、新作为、新担当具体化的最好证明。

西洞庭.jpg

第二.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是一项生态工程,是实现洞庭湖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需

江河湖泊的人工控制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与生态保护并不矛盾。中国水资源总量存在着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不仅与土地、人口和经济布局严重错位,而且每年汛期的降雨量占到全年70%以上,导致夏季暴雨成灾、洪水泛滥,而冬春季节又严重枯水、农业干旱、航运受阻,水质水生态问题突出。尽快从根本上改变水资源调控能力,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尽早摆脱水资源严重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的制约。目前除了修建水库大坝,人类还没有其他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因此以人均库容和水资源调控能力,在国际上不仅不存在“警戒线”,反而是越高越好。

长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水资源调控能力却最低的大河,虽然已有三峡及上游40座水库,但目前库容系数(水库蓄水能力与河流年径流量之比)仅为13%。要生存,要发展,不能靠天吃饭,必须想办法解决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在现代水利技术发明前,人类只能修建在小范围受益的堰塘引水工程,20世纪水电站和混凝土筑坝工程技术才让人类调控水资源的能力有了巨大质的飞跃,从前无法抗拒的自然破坏力洪水,现在变成了人类可以控制、转换和利用的资源。因为有了水库闸坝,人类就可以将丰水年和丰水期造成灾害的洪水蓄存起来,变成枯水年和枯水期的宝贵水资源。我们说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是一项生态工程,就是在于它并不改变江湖关系,而是把洪水变成资源,实现水资源的时空转换,为人类社会服务。

湖南省在洞庭湖开发建设和治理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经验,形成湖泊湿地开发的洞庭湖模式,以水利工程建设、防洪保安成效最明显。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还洞庭湖一湖清水、水质变好,成绩巨大。但是困扰湖区社会的枯季缺水少水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实际上,洞庭湖的缺水问题除关系到生态外还与保证湖水水质有重要关系,没有一定的水面和水量,生态水的底线失守,洞庭湖的水质也必然会出问题。所以在湖区的水多、水脏和水少三大危机中,缺水少水的问题涉及湖区危机中的两大项,与洪水灾害相比,面更宽且更复杂,在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中,会更艰巨和长期化。

洞庭湖是湖南水情的总开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历年来洞庭湖区的过度开发形成的生态环境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最关乎民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然而,近十几年来过度环保思潮舆论大行其道,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对自然工程项目的科学认知,不仅导致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或搁浅、或取消,而且在当前长江大保护问题上,混乱依然,将治理洞庭湖区生态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综合枢纽工程置于长江大保护的对立面,基层无所适从。

如果再不从根本上破除这些干扰,我们将为此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因为,没有生态水安全保障,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生态保护也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尽快建设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提升洞庭湖水资源调控能力,变害为利,已是湖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当务之急。

(作者李跃龙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研究员、《洞庭湖志》主编)

来源:红网

作者:李跃龙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03/03/906056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