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今年九大重点工作中。报告提出要以“一江一湖四水”为主战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那从未来策略上,该如何“守护好一江碧水”,继续推动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研究员,《洞庭湖志》主编李跃龙以洞庭湖生态建设为例,进行解答。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洞庭湖志》主编李跃龙
2014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颁布以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推动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沟渠塘坝清淤、湿地功能修复等“四个全覆盖”,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采砂等方面出台“十条禁止性措施”,在洞庭湖全部拆除矮围网围,全面清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黑杨,全面建设并投运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湖南省在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后,洞庭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接下来推进洞庭湖区生态治理,一劳永逸地解决洞庭湖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要凝成新共识,开展洞庭湖枢纽工程建设,力保湖区的生态水面,以顺利完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的九项重点工作时,第五项就是以“一江一湖四水”为主战场,继续推动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但是,站在洞庭湖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审视湖南省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所取得的成绩,我认为这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
在基本解决洪水威胁和实现湖水水质初步好转之后,目前洞庭湖面临的真正危机到底是什么?主要在于湖泊持续分割和萎缩以后的“缺水”“少水”。湖南如果保护好了洞庭湖,就是保护好了长江。如果洞庭湖的缺水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水安全就无从谈起;如果洞庭湖一到枯季就干涸,其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就成为一句空话。
在城陵矶建设洞庭湖枢纽工程,其实质就是在不改变江湖自然联通的原则下,调枯不调洪,变害为利,化洪水为水利资源。这项工程集生态恢复、改善水质、调枯畅洪、综合利用于一体,类似都江堰“三七分水”思想,充分考虑到了湖区发展的现实困境和生态要求,对调节洞庭湖枯期水位的作用最为根本、最为显著,是有效消除洞庭湖枯水水情持续恶化的治本措施。通过前期所做的大量调研和评估工作表明,这项工程措施有利于减少枯水季洞庭湖持续低水位对湿地的影响,可为湖区水生生物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是防治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有利于解决四水尾闾及湖区航运条件,有利于保障湖区粮食安全,是提高湖区用水保证率的重要措施。
历史将证明,建设洞庭湖综合枢纽是可以保持洞庭湖一湖碧水、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乃至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湖南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
事实上,我们要清醒看到,洞庭湖生态建设还面临着许多任务,或者待解之题,尤其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的一些重要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落实。比如,洞庭湖区生态水域面积和调蓄容积稳定并有所恢复;引江济湖,改善需水期进流条件;构建江河湖畅通、洪水调蓄、枯水调剂、江湖两利的水网体系;科学制定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方案,维持洞庭湖生态水域等工程措施,基本上可以通过洞庭湖综合枢纽工程来体现。这些必须解决的问题,期待能够进入国家“十四五”宏观决策的视野,并且转化为实际行动。
所以期待今年两会,能有更多代表委员关注洞庭湖,继江西省率先公示鄱阳湖枢纽工程坝址后,跟进提出此类议题的建议与提案,凝成全省性共识,争取在全国两会中以建议和提案的形式提交到更高一级的决策层次。这是我作为一位洞庭湖研究者,对“两会”的重大关切。
来源:红网
作者:李跃龙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