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长沙,有一座私人“党史国史馆”

来源:红网 作者:王舜 编辑:唐盈 2021-01-09 20:30:11
时刻新闻
—分享—

深冬的一天,几名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客人,正朝长沙市开福区楚家湖边的一座私人“党史国史馆”走去。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史国史的学习研究运用,他们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专程过来考察调研的。今年元旦前后,像这样的考察调研团队已有10多个。

这座“党史国史馆”的主人就是王承英,一位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著述颇丰,出版过10多部专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王承英的“党史国史馆”其实就是他的住宅。二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挤满了二万种(本)党史国史典籍,其中明清和民国时期原版500多种(本)。从党的开创史到建设史,从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到各种专门史,丰富而又精深。不少同志考察后都说,估计这是迄今为止个人拥有党史国史典籍最多的。

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就有5000多年,中共党史也已经百年。千百年过去了,有些当年鲜活的东西,或许连遗迹都难再找到,但史籍却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而传承历史。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波澜壮阔,但最终传承下来可资学习吸收、研究运用的不过是那一本本史籍。珍藏党史国史典籍,是对党的历史、祖国的历史最大的敬重和珍惜,是对党的优良传统、对中华历史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光大。这,就是王承英三十多年如一日,花费心血寻觅和收藏的初衷。

为了淘到“宝贝”,王承英利用出差休假的机会,跑遍了全国古旧书店、书摊较多的城市,如北京、石家庄、郑州、银川、西安、长沙、株洲等。哪里的党史国史典籍多、内容好、价格合适,他是活地图。

王承英将党史国史典籍分为十一大板块,即中国史(明清和民国时期原版)、中国史(综合)、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政治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民族文化史、中国军事法律史、中国文学艺术史、中国科学教育史、中国人物史和湖南地方史。他的收藏追求纯粹而精致,全为正式出版物,全为正史。这些史籍,很有学术深度和广度,其中有些研究视角和领域鲜为人知。在“中国共产党党史”板块里,有巨厚的中国共产党通史是全套5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全套6册)《中国共产党重大事件纪实》(全套4册), 还有《中国共产党移驻西柏坡》《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作史》等珍贵史料。为了保证史料的全面丰富,仅《中共党史讲义》他就收藏了5种版本,《中国改革开放史》收藏了三种版本。在“中国民族文化史”板块里,有研究中国居住文化史的《 商代前期都城史》《明朝宫廷建筑史》《中国古代居住文化史》《民国居住文化通史》《中国建筑艺术史》等等;在“中国科技史”板块里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史》《中国地质学史》《中国地球物理史》《中国海洋史》《中国天文台史》《中国工程图学史》《中国通信史》等等。

他还收藏着大量的明清和民国原版史籍,如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各时期的《二十四史》及相关史料,民国时期的国史典籍就更多了,如《春秋左传》(全套12册,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3月)《外族侵略中国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年)《中国现代科学发明史》(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九年)《中国御史制度史》(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九年)等等。

王承英收藏党史国史典籍的30多年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每一个家庭都经历了换房搬家,住房逐渐宽敞舒适。可王承英的情况有点特别。他也换房并且搬了三次家,每搬一次房屋面积都大了不少,但供一家人生活使用的面积反而越来越小,因为他的党史国史典籍越来越多,每次换房搬家都是为了伺候这些书,让书有安身之处。

说起这些珍贵的海量党史国史典籍,王承英有欣喜,也有忧愁。目前的住宅是他多年前为了安顿这些书才搬迁的,书摆放的很拥挤,但总算安顿下来了,可是,存放书籍的一楼空气潮湿,书籍难以得到好的保护,尤其是每年3月到5月的回潮天,地面上墙面上都挂满了水珠,每本书都湿漉漉的。尽管书房里安装了三台抽湿机,但书籍仍会受潮,只要天气放晴,他就会把受潮的书搬出去晒晒,然后擦去霉斑。他心痛地说有好些明清版本的史籍,因为潮湿毁坏了。王承英更为犯愁的是,由于条件所限,这些书发挥不了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功用。他盼望的是能让这些书在宽敞明亮的空间里,向社会或者特殊群体开放,充分发挥其在学术研究、教育传承以及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作用。

不少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亲朋好友到访王承英的“党史国史馆” 后无不为之震撼和感佩。一位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院长说,这个书屋就是一个中共党史、中国史的传承中心。一位博物馆馆长参观后说,这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高品质的文旅项目,建成全国独有的“党史国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

来源:红网

作者:王舜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01/09/881984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