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孝岳:千古茶缘湘藏情

来源:红网 作者:张孝岳 编辑:唐盈 2020-10-09 21:16:27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01009154041.jpg

2020年9月20日至26日,受西藏自治区政府参事室邀请,湖南省政府参事室由唐生誉、张孝岳、曾昭才、周志新组成调研组就"湘藏茶文旅一体化"课题赴西藏进行调研。调研中实地考察了边疆茶园、藏茶加工厂、茶叶展厅。走访了藏区茶企、茶农、茶叶产业管理部门。召开了多个座谈会。调研中探求藏茶历史,考究藏茶工艺,领悟湘藏茶缘,共话茶业发展,加深了对湘藏茶缘的了解,拓宽了实行湘藏茶文旅一体化,共筑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思路。

雪城藏布茶谷

9月20日上午11点45分,调研组成员刚走出林芝机场,西藏自治区政府参事室二级主任科员达娃卓嘎便笑迎走来,给我们每人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随即上车沿着尼洋河到了林芝市区,午餐后历经4个多小时到达易贡茶场。

林芝市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辖工布江达县、米林县、黑脱县、波密县、察隅县、朗县、巴宜区。平均海拔3100米,幅员面积11.7万平方千米,人口23.1万。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俗有西藏江南之称。在波密县、察隅县、墨脱县境内择区域可种植茶叶。全市现有茶园面积5万亩,201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67万元。全市森林密布,就市级而言活木积蓄量位居全国第一。

易贡茶场位于波密县,海拔1900一23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场内易贡湖湖面海拔1900米,湖面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湖水清澈。湖两岸青山高耸,树木苍翠挺拔,远端峰顶冰雪覆盖,山水间云雾缭绕。站在河谷茶园,犹如进入仙境。易贡湖地域受印度详气候影响,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培植气候条件。热量供应充足,年平均气温11.4°C,积温达3200°C。无霜期219天。降雨充沛,年均降雨量为96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200小时。这里的茶叶采冰川雪野灵气,受充沛阳光沐浴,由高山雪水浸润, 经缠绵云雾洗涤,是绝好的生产高档优质茶的佳境。

茶场始建于1966年9月,是由当时驻地部队响应"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建成的军垦农场。1978年一1986年移交西藏农垦厅管理,1987年后转为林芝市管辖的一个处级单位。现有1508人,占地24万亩,其中耕地6445亩,现有茶园2200亩。茶场及茶叶加工厂秉承"专注藏茶传承,铸就雪域茶谷"的宗旨,倾心藏族民众,传承藏茶工艺,紧随藏区市场,创新民族品牌。走进易贡茶场展销专厅,黑茶有易贡砖茶、易贡金砖、易贡天茶;红茶有易贡红茶、雪域藏红;绿茶有易贡春绿、易贡云雾、雪域茶极、雪域银峄。2020年易贡茶场的"臻选绿茶"在全国名优绿茶"中绿杯"评比中获得"特金奖"。

错那勒布茶乡

9月22日我们从林芝市驱车赶到山南市贡嘎县看望长沙市驻该县援藏队,参观了正在举办的贡嘎农民丰收节即农产品展销市场,观看了巅峰贡蜜产业园,体验到了藏族同胞对砖茶、酥油茶、奶茶的钟爱。9月22日晚餐前在山南市湖南省第九批援藏队驻地,观看了援藏介绍片、听取了援藏工作情况,了解了藏文化中融入的茶文化元素。

9月23日驱车5个多小时,经措美县到达错那县勒布沟。错那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面。东接印占洛隅地区,西接不丹,南与印度接壤。从海拔4380米的县城乘车走到海拔2200米的勒布沟,感受到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别样风景。勒布沟受印度洋气候影响,属亚热带潮湿气候。沟谷山高路陡,原始森林茂密,清溪流水潺潺,峰岭云雾升腾。勒布沟是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所在地。门巴族人民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门巴文化。勒布沟还是仓央嘉措的出生地,这里保留有他300多年前的行宫,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与传说。

在勒布沟我们实地考察了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观看了分散栽植在勒布沟旁森林深处的茶园。

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勒仓莲"茶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藏古典文献《萨格尔王》和《虎豹宝藏》有记载,在萨格尔王时期,全西藏有奉为天宝的三种茶叶即:梅朵阳孜(汉茶)、赛罗巴扎(藏茶)、玉罗冈吉(门巴族茶)。当时门巴族很流行喝茶,格萨尔王时已经把区外的茶叶制作方法引入到门隅区。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门巴族已开始种植茶叶,慢慢形成了茶叶供自家饮用外,常常拿着茶叶到邻近藏区和不丹等地区交换牛羊肉、糌粑、器件等生活用品。"勒仓莲"对于门巴族群众有着一种深厚的情感。

西藏和平解放后,自1960年起,当地政府不断引导群众种植茶叶。首批试种2亩野生茶效果不错,至1971年种茶面积达42.9亩,勒乡于当年建起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园一一高峰茶场。2013年,针对以前茶叶种植分散,管理粗放,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组建了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发挥产地优势,创新产业发展。2013年开始生产绿茶和砖茶,2015年开始生产红茶,2018年开始生产速溶茶。发展到现茶园面积693亩,其中已可采摘210亩。2018年加工茶叶1966.5斤,创收242.6万元。仅茶叶一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勒仓莲"因无化学因素与绝佳口感,受到市场青睐与追捧。

微信图片_20201009154049.jpg

湘藏千古茶缘

9月24日我们驱车900多公里返错那县城经措美县哲古镇、沿羊卓雍措湖岸经过浪卡子县城到达拉萨。25日下午在岷山饭店就湘藏茶产业协作进行座谈。9月26日上午,由西藏湖南商会李爱勤会长组织在我们住处拉萨饭店召开了座谈会,邀请原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洛桑顿珠出席了座谈会。在座谈中洛桑顿珠高度赞扬了湖南人民对西藏的支持,湖南人对西藏农牧民的友好。两次座谈会中共同表达了拓展湘藏茶文旅,共筑民族共同体的愿望。

在调研交流中,我们共同寻觅着湖南与西藏的千古茶缘。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湖南与西藏都蕴藏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载:"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因误食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这里的"茶乡"即是湖南炎陵县。

湖南边销茶,最早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始,嫁到吐蕃的汉族姑娘文成公主,嫁妆有陶瓷、纸、酒和茶叶。经考证这茶叶就是湖南岳阳的渑茶。

湖南生产黑茶历史达2000多年之久。生产边销茶、砖茶历史悠久,直至文革期间对边销茶仍坚持定点计划生产,保障充足供应,延续至今仍实行定产专供。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在易贡茶场藏茶加工厂的压制包装车间,其压制设备产自湖南益阳。在西藏边陲,我们寻觅到了连结湘藏一家亲的千古茶缘。

藏族同胞喜茶、爱茶。对茶情有独钟,创造了底蕴深厚特有的茶文化。青藏高寒地带,海拔高达三、四千米以上,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食品。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成为藏民的日常食品。高原缺少蔬菜,藏民创造和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特制砖茶是酥油茶的重要原料。藏区不产茶,而内地民间役使与军队征战需大量骡马,自唐宋起汉藏交流形成"茶马互市" ,不断发展为具有丰富人文历史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条绵延在中国西南的商贸古道,横跨云贵和青藏两大高原。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构成的道路系统。穿越了众多的高山河谷,南向西藏腹地草原湖泊,到达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东南亚,远达欧洲。值得提及的是茶马古道涵括武陵山脉,湘西北当然覆盖其中,茶马古道同样饱含着湘藏情缘。这条古商道自然风光目不暇接,人文景观贯穿其间,承载着汉藏交流的历史,保留着多民族融合的文化遗存,成为拓展汉藏茶文旅产业宝贵的文化遗产。

七天的调研,驱车3000多公里,座谈走访上百位各界人士,加深了我们对雪域高原特别是对藏族同胞的感激之情。看不够的高原自然风光,体验不尽的藏族文化, 成了我们一生美好的印记。丰盛的糌粑、牦牛肉、藏香猪肉,地道的奶酪、奶茶、酥油茶, 留下了我们湘藏一家亲的深厚情意。 同藏族同胞共话湘藏茶文化的声声话语,绘就了我们拓展湘藏茶文旅,铸筑民族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

来源:红网

作者:张孝岳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10/09/84744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