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读《大众哲学》

来源:红网 作者:史海威 编辑:刘艳秋 2020-10-05 15:06:03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艾思奇《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品力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读《大众哲学》,感悟经典魅力,传承经典精神,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同志在上世纪30年代为通俗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出了五十多版。该书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式的体裁、“大众听得懂的语言”,从现实生活中一件件常遇到的事和日常生活中一句句常用的语言,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巧妙的“翻译”。比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用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区别来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形象、直观。这种简单明了的叙述方式,使得哲学观点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读者容易读懂并接受。

《大众哲学》是为数不多的通俗化的成功杰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上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被誉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破天荒的创举”,艾思奇也被称为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个“彻底”应该包含了通俗的含义。笔者以为,一切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都应该通俗化,只有通俗化才更有生命力;“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能写出优秀通俗化著作的学者都是顶尖的学者。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毛泽东同志曾风趣地说:“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要多给津贴”。然而在这方面,我们做得是不够的,对通俗化工作和从事通俗化工作的学者是有所轻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热切呼唤更多优秀的通俗化著作!

优秀的通俗化著作,一定是大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能联系实际予以运用的著作。让大众愿意听,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开人民群众的思想“疙瘩”。让大众听得懂,就要做好“转化”工作,把高深的学术理论、晦涩的学术语言转化成生动具体、通俗易懂的知识,具象化、口语化、故事化的大众语言,也就是能把深刻的道理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讲清楚。让大众听得进,就要把“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区分受众,认真研究受众接受规律与心理特征、利益诉求与思想困惑、情感痛点与思维盲区,将要表达的内容和道理融入真情实感、人文关怀之中。

关于能运用,虽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通俗化著作起着入门和引导的重要效果。艾思奇非常注重哲学的功用,他指出:“必须时时刻刻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一个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行动的目的,在研究中经常联系工作和斗争中的问题,切不要缠绕在与当前实际毫无关系的空洞议论和名次的纠纷里”。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众哲学》联系当时的革命现实讲哲学理论,很好地发挥了启蒙作用,数以万计的青年读者,受该书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走上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加强科学理论武装,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关键是做到通俗化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统一,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这句著名格言:“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广大党员干部,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都要在努力掌握共产党人看家本领,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中,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改变世界的实际行动更好地“解释”世界。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研究与传播中心研究员)

来源:红网

作者:史海威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10/05/84702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