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之一,这段历史常读常新。
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政治危机,想有所作为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将兵法、保甲法等系统完备,大体上切合实际,得到了宋神宗的坚定支持。王安石本人也有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决心,然而变法为何失败了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四,启示有四:
第一,吏治腐败,官吏中饱私囊,把新法当成生财之道,致使新法变味走样。比如,青苗法规定农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以用青苗作抵押,向官府借到低息贷款,等庄稼收成以后,再偿还低息贷款,其本意是为了避免农民因高利贷而破产。然而实际执行中,官差在利息之外,另加抽成,还在农民办理种种贷款手续时进行层层盘剥,导致官府的低息贷款变得比高利贷还要高。再如,市易法规定由官府出面收购滞销货物,待到市价平衡,再以正常价格卖出,起到平衡市场的作用。然而实际执行中,官差不仅盯住滞销货物,而且抢购紧俏物资,囤积居奇,垄断市场,成为官商,或者委托甚至雇用商人经办,结果又是官商勾结。募役法规定原先享有特权不必服役的官户、寺观、未成丁户、单丁户、女户等也要缴纳半数助役钱,然而官差趁机盘剥商户,向特困户要钱,加重了剥削。由此,安民法成了扰民法,利民法成了害民法。
启示:有变法之策,还要有推行变法之人,方可收变法之效。正所谓:“有美意,必须有良法乃可行;有良法,又须有良吏乃能成。”“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张居正变法以考成法“开路”,一定程度上涤荡了官场风气、推进了政府廉洁,确保了其他变法举措的有效实施。由此可见,欲行变法,首整吏治,吏治不修,变法难成。实际上,整治吏治就是变法,也是“首当其冲”的举措,这一点做不到,变法难言成功。
第二,变法授予官府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打开了官府谋利的牢笼。王安石当年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打动了年轻的宋神宗,决意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初心是为了富国强兵,虽然有为百姓着想的打算,但处处体现着增加政府收入的意图,这就难免直接参与市场经营。比如,青苗法强调官府贷出的银子要能得到利息收入,市易法强调官府平衡市场价格也能挣到差价,等等。苏轼批评新法太功利,就包含着这层意思。
启示:允许官府与民争利,毋宁说是政治不清,就是政治清明也不能做,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难以估量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治理市场失灵,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保障社会有序运转。政府不能亲自上阵,直接参与市场经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一定要管住这只喜欢乱摸的手,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就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提高服务效能,打造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
第三,变法举措在执行中“一刀切”,加剧了民怨沸腾。推行新政需要有令行禁止的权威。王安石非常羡慕商鞅,写诗说“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为保证新法推行,王安石曾派出朝廷大员分赴各地督导,重压之下,州县不顾实际,照本宣科,机械执行,强求一律。比如,为完成青苗法布置的贷款任务,官府强迫所有的农户贷款,有钱的地主富农也要被逼贷款,其本身的钱无处放贷挣利息不说,还要交纳利息,受到抽成盘剥。结果变法在遭到朝中保守派攻击的情况下,还受到百姓的反对,可谓是上下不讨好。
启示:改革一定要做到上下结合、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为二次创新留出空间。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情况千差万别,问题复杂多样,变法不可狂风骤雨,不可急功近利,不可贪大求全,不可简单化理想化。即使复制推广先进经验也要因地制宜,鼓励借鉴、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可强制推行。否则层层加码,上面紧一点,下面紧十分,会造成巨大损失和民心影响。
第四,下情不能顺畅上达,高层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失去了对改革政策进行调整和纠偏的机会。变法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意见反映到宋神宗那里,但宋神宗不相信,起初不予理睬。当退休宰相韩琦上书时,宋神宗才引起重视,他认为韩琦已经退休了,没有政治或利益动机。神宗于是派两个心腹太监下去调查情况,但此二人深知皇帝信任王安石,“拗相公”对不同政见者的打击也毫不留情,如果说新法不好,势必于己不利。于是,调查结束后写了一个报告,声称新法深得人心,百姓大悦,坚定了宋神宗推行新法的决心,而没能对不妥之处进行纠偏。据统计,熙宁元年到四年,朝廷罢免了19位台谏,那些对变法不满的官员遭到了贬谪。朝廷对民间也采取了严厉的言论控制,在首都设置专门的官员来负责监督百姓,禁止百姓评论新法。
启示:改革的成功实施,既需要改革主持者能够察纳雅言,兼听则明,也要营造舆论监督的环境,建立健全下情上达、政策调整的体制机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校正、深化、完善的过程,改革方案只有与活生生的现实接触才能发挥作用。当统一的、规范的、标准化的改革举措碰到千差万别的现实、千千万万的诉求时,出现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现象。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社会监督和下情上达,最怕舆论一律、欺瞒隐骗,致使高层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改革的效果。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站在前人经验特别是教训垒砌的基石上,王安石变法没有做到的,我们今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全有理由做得更好,不应更不会再出现“后人复哀后人”的结果。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研究与传播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红网
作者:聂智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