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庆偶笔③|“弯背底”这场雨,下了一千年

来源:红网 作者:易芊梓 编辑:陈晓丹 2020-10-03 12:26:34
时刻新闻
—分享—

11.png

10月3日,我的小村庄弯背底,突而放晴的天气,又下起了雨。

应该是整个九月,我不时电话回家,重复着一句话——“弯背底在下雨吗?”电话的那一头总是答道,“一直在下雨”,语气中倒是有些“也无风雨也无情”般的淡然。

家里下雨了又怎样,能改变天气?想想自己都笑了。

不过在我的语境里,一场雨与弯背底挂上钩,于是有了不同的意义。

弯背底,老少大概百来号人,青壮年九成以上外出务工了。

我不知小村庄为何叫弯背底,家人似乎也说不清,只是说祖辈都是这样称呼的。小村庄在一座山坡下,依山呈外凸的弧形分布,这或许是取名弯背底的缘由。

与其他村庄一样,弯背底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离散、重组、衰败、新生。我们任何的一次参与,一次出走,都在推动村庄转向一个新起点。

我是我熟悉的这个村庄里的陌生人。这不止是老人们一个个离去,而与年轻人却无多少交集,多半叫不上名字,更在于我每次回去都会看到一些不经意的新变化。

于我而言,弯背底在下雨,是观察与审视村庄的一种视角。

弯背底没有河流经过,平时农田灌溉,还得靠几十年前所修的猴子塘水库。下雨时水库储水,干旱时水库放水。水渠似血管般,连接不同方位的村庄。弯背底离水库较近,大量稻田就在水库的堤坝之下不远处。

每至大雨时,水渠下游的村落,会派人来把水改道,使之流向其他地方,以减少下游田地被水淹冲的压力。

每至干旱,需要水灌溉时,下游村落总会来一批青壮年,扛着锄头顺水渠而上,把水渠疏通,使水能流至他们的田地,好不壮观。

现在这场景已成了“远景”,一些小的“灌溉水路”被填埋,或者被修房、修路给截断而消失了。

12.png

尽管时移世变,而狂风暴雨忽起之时,我仍会记起父亲扛着锄头,走在自家的每一块田地里,把出水口挖开排水的那个下午。

当雨越下越大,雨水从沟渠里溢出,到最后连沟渠都淹没了时,再怎么排水都无济于事。

在父亲无奈扛着锄头回到家后,他仍会不时往看,看洪水泛滥,冲走辛苦了好几天插好的秧。

外面下大雨,屋内则漏小雨,家里能用的盆桶,都用来接屋顶漏下来的雨水。这时候,父亲会拿着一根竹竿在擢屋顶可能被雨水冲开的瓦片,以补漏水的洞。

……

从这些细微的情节里,我知道每一年的防洪抗汛,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往往过多关注城里,大量的媒体聚焦于一条街道涨水,以为雨后城市变干净了,却无法体会有些农家土屋被洪水浸坏后的茫然四顾。

好在这些年乡村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那些原本的农村边缘户不再如野草般生长。

13.png

在当前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稳定结构中,小农经济的“内卷化”现象依然。为了生存,农民家庭往往会以日益增多的人力投入,获得收益,只要人力还有剩余。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民工进城,也没有影响到传统农村经济的增长模式。在沿海发达城市找“副业”,在工地上干活,他们仍然要在农忙时回家,不误农时,播种、插秧、灌溉、施肥、收割,一样不落下。老人小孩也会被合理分工,融入农忙时的大生产中。

“副业”收入是补充,而一家生计主要还得靠种地。

这种家庭年收入的增长,不是因为单位工作日的报酬增加,而是妇女、儿童这些家庭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包括成年男子闲暇时间。

从人力投入来说,也是所谓的“过密型增长”。这类收入增长,往往是基于传统小农家庭中劳动力为零的机会成本而实现的,那些依靠雇佣成年男子的经营式企业是无意与之竞争的。这是中国农村社会保持稳定的根本因素之一。

这种农村社会中,农民群体的组织力、号召力是非常强的。以前修水库、灌溉渠道,或者公路,都是“大队干部”们一呼百应。

在当前的农村,若没有政府部门主导,并保证充足的财政资金投入,20多亩面积、堤坝高近10米的猴子塘水库,显然是一项难以完成的工程。甚至面对一场雨,我们选择了观望性的退缩。

当退出高度的集体化,进入松散的市场化,人们也不怎么靠这些田吃饭。买粮买米来还得轻松些,种水稻反而成了一种“副业”。加上粮食结构因消费倾向而调整,“中国农业隐性革命”在此可见一斑。

14.png

乡村振兴,离不开动力源。

可以说,乡村能否得以振兴,主要还是取决于基层组织的效力。没有动员力,没有资源整合力的乡村,是难以跟上现代化脚步的。

我们知道,农村变化发展的动力,无非是劳动力因素质与量上的提增,政策的科学规划,现代市场化的投入,以及集体效力的发挥。这些因素中,没有集体效力的发挥,不是事倍功半,就是一切归零,甚至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重组农村社会结构,以“新集体化”的方式,从本质上打通“最后一公里”。

从农业生产上,要恢复以前的水稻种植面积,可能最大的问题之一,便是水利灌溉。渠道荒废失修,或已不存在,大片大片的农田,已经丧失了灌溉功能。粮食价格低廉,可能也是灌溉工程变得无关紧要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田沟渠灌溉功能的丧失,是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的缩影。只有持续强化基层的组织功能,农民面对一场洪水,才会少一些无奈,多一些喜笑颜开。

15.png

抛开水利灌溉问题,农村市场化导致的其他一系列矛盾,比如农村社会无内聚力,呈一盘散沙,抑或是相互消耗,都直接与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相关。

矛盾的解决,不仅要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也要走进关于一场雨的丰富语境中。

我们不愿看到,在市场化大潮中,在这名利场上,无论是外出务工者,还是留守乡村者,都被分类:要么穷,要么富;要么有名望,要么被边缘……

词语上的分类,构建出了一种没多少生机的区隔空间,这是一出没有旁观者的二元博弈。这种视角下,无法看到:一场倾盆大雨冲洗了城市污垢,却也摧毁了农家的土屋,或者落在正在抽穗的晚稻田里。

这些最终都可以归为乡村与城市的结构性矛盾。

从具体的参与者,到抽象的概念人,许多农民群体面临的问题被简化,被抽象成一个毫无知觉的概念,一场雨映照出一角。

正视这些问题,是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

关注一场雨背后的欢悲,丰富理解赋予一场雨的语境,不回避且也移情于乡村民众的疾苦,这应当是我们需要的正能量。

望向窗外,突感大地葱郁之上,这场细雨绵绵,似乎下了一千年。

来源:红网

作者:易芊梓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10/03/846874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