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传承和弘扬核军工精神,用优秀文化锻造时代新人

来源:红网 作者:刘胜 编辑:刘艳秋 2020-09-28 16:34:12
时刻新闻
—分享—

核军工精神,是指我国核工业自1955年创建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建立了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历代核工业人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创新创业精神。核军工精神传承了延安精神和党的军工文化,融合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信仰,“舍小家顾大家”的军工报国情怀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人民军工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其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核军工精神有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书经·尚书》云“纣有臣亿万,亿万其心;周有臣三千,唯一心”,最后臣民三千的周灭了臣民亿万的纣,由此可见民族凝聚力的威力。核军工精神同样体现了民族凝聚力,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使祖国奠定核大国的地位,成千上万的核工业拓荒人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草原,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王淦昌、郭永怀、彭恒武、邓稼先、曹本熹、王承书……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承载了“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其中蕴含丰富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真实写照。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湖南考察调研强调了两个关键词“传承”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同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们亲切交流,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紧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再一次对“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予以强调。指出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锻造新时代伟大事业的追梦人提出了根本遵循,激励着我们要着眼于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科学精神。

如何用核军工精神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科技时代新人?学校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其根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导向,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准则和标尺,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我们认为,学习和弘扬核军工精神,首先第一条,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各族人民心中闪亮。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新时代大学生就是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展示拼搏担当。其次,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再次是完善制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培育现代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增加守信红利、提高失信代价;大力倡导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作为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校,东华理工大学在传承和弘扬核军工精神,以优秀文化育人上作了一些教学实践。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学校党委把学校文化建设当作日常工作的大事来抓,作为各有关部门的一把手工程,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确立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用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层次,彰显学校的品位,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总结凝练出具有学校特色文化核军工精神基本内涵:“核心意识,家国情怀;军人特质,担当奉献;工匠神韵,勇于创新”,编著核军工文化读本、撰文立论,以研促学,并将其融入丰富多彩校园活动和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增强了教师热爱军工、忠诚教育的信念。其次以核军工精神滋养大学生心灵,涵育德行。学校上下齐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打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龙头的新媒体育人平台和以“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为基础的核专业体验式育人平台。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组建一支由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组成的育人队伍,形成核军工文化协同育人格局;着力发展“新工科”,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组织为契机,学校扎实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另一方面以获批全国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契机,学校积极探索闭环式、持续改进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主动对接国家核工业发展战略,如在地学类专业构筑“大地学”工程观,搭建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新架构,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再次建构核军工文化“课内-课外”一体贯通、无缝对接的交互式育人课堂:课内形成“深核-涉核-助核”课程体系,课外打造“核新讲坛”文化品牌,开展“核文化节”精品活动,使核军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接着打造先进人物群雕,建设“四有”师资队伍。大力宣传“核”英才教师,用身边典型教育全校师生。学校以荣登“中国好人”榜、首届“感动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宋金如教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勇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汤彬教授团队,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国家“杰青”陈焕文教授,被誉为“戈壁红柳”、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周义朋博士和今年9月7日刚荣膺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李荣同教授等为代表,打造东华理工先进人物群雕,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学校亦成为全省连续三届获此殊荣的教育单位,形成了榜样示范引领的“东华理工现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爱因斯坦强调“改善世界的根本并不在于科学知识,而在于人类的传统和理想。”培养时代新人,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相信真正具有了核军工精神的追梦人,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为祖国的奉献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接过时代事业接力棒。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刘胜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09/28/84378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