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龙,那么长三角便是“龙头”,而湖南则处于“龙腰”。
如何发挥独有的势能,担当时代的使命,舞动“龙腰”助力长三角一体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是摆在湖南面前的一道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
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舞龙”要有方法论
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之前的8月16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的一篇重要讲话,文章标题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文章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之后的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又一次明确提出,“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或许有些巧合,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发出了强烈信号: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二法宝,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纵观当前国内国际局势,我们不仅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更要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国家战略层面,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要努力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智慧,以蕴含于其中的整体观、辩证观、发展观,来指导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
上海。图源视觉中国。
“舞龙”离不开技艺
该举龙头的举龙头,该舞腰的就舞腰,该摆尾的则摆尾。“舞龙”强调要化零为整,从全局出发协同发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须如此。
从整体上看,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领先板块,已经成为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在经济总量上已达到甚至超越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而像湖南这些中西部省份,则是新兴经济体板块,也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圈或城市群,如长株潭城市群。这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来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显然要取决于长三角领先板块与中西部新兴经济体板块这两者的互动成效,取决于两个板块能否形成“1+1>2”的效应。
显然,在当前强调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意在促进国内不同发展程度的板块形成全国一盘棋,建立高效互动的机制,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
长三角正处于产业升级的新阶段,有人才汇聚、资源交汇、辐射广泛的优势。发挥中国崛起的“二八效应”,以此带动湖南这些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整合,实现产业结构性调整,而非“平均化消解”领先板块,无疑是正确而科学的战略安排。
当长三角形成“龙头”的牵引力,湖南等中西部省份舞好“龙腰”,各方从资源、人才、产业、科技、生态等方面形成大规模的良性互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可行稳致远,而中西部地区也可实现全面的进步,最终从整体上提升国家竞争力,加速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湖南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嘱托。
“舞龙”须留意姿势动作
沉海底、翻滚、跳跃、吞食、喷水,这是舞龙的基本姿势动作,这些姿势动作是否到位,重心是否突出,直接关系到舞龙所呈现的观感。
同样,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分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衔接完成。这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审视各部分的优势与不足,发挥所长,补齐所短,令“舞龙”增添更多精彩的瞬间。
所以,我们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点,保持长三角与中西部这两个板块互动的主流方向,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湖南等中西部省份的成本效应、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具有潜在的广阔市场前景,甚至在人工智能、工程机械、文旅产业等方面走在了前面,通过将这些资源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局,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增强长三角的“引领功能”,这本身就是中西部省份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价值的有效路径。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也必然通过国家多层面多手段的调控,将发展成果反哺到中西部地区。
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助力于中西部崛起战略,让后者接受人才、技术及资本的辐射,接受来自前者的产业转移,为推进乡村振兴,加速现代新产业新经济发展而赢得机遇与条件。
当然,对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产业、创新科技,也要落实好“生态优化、绿色发展”的理念,如“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加强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和尾矿库治理”。这些都是事关整体的和谐,“舞龙”姿势的美观。
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内的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主卡口,形如一架飞机之两翼,为湖南开放型经济插上翅膀。
除了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握这些共舞长三角一体化的方法、技艺、姿态,更具体些说,在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湖南还可以将独特优势发挥得更充分些。
应当自信的是,领跑中部的湖南,深度对接长三角的优势日益明显。湖南早已进入万亿俱乐部,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在产业上形成了与长三角良性互补,战略合作不断增多。
早有媒体报道显示,在“2020湖南——长三角经贸合作洽谈周”期间,基于精准、聚焦、专业的原则,湖南省精心开发了497个重点招商项目,总投资约1.8万亿元,加速对接长三角地区资源,推动“开放崛起”。可以期待,随着深度对接长三角的开启,湖南与长三角在自然资源、农业产业、科技文卫等各领域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这些都得益于湖南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即位于多个全国性的经济区与经济带之间的重要节点,更处于“长江龙”的“腰部”。这意味着,湖南要与长三角的“龙头”,要形成紧密的对接协作,在产业转移、资源整合、科技交流、生态治理上都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另外,位居中部榜首的民航空运,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以及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国家级重大开放平台发挥功效,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湖南的区位功能。
于湖南而言,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的使命,是从对接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实现与领先板块之间的融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充分释放潜力,放大市场机制的乘数效应,以内陆开放的新高地,最终是为实现民生改善,赋能乡村振兴,走向高质量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期待湖南在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征程上,舞出时代的精彩,走得更远更好更稳健。
来源:红网
作者:易芊梓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