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来源:红网 作者:甘雨 编辑:唐盈 2020-08-08 11:48:45
时刻新闻
—分享—

5c55d3c3-0520-4bf1-bff6-c040aa181dc8.jpg

北斗溪镇,在古枫树下挑花的女人。

大湘西,溆浦南,幸而一段高铁,下车便忽然踏足雪峰山深处,一处云笼雾罩的绿野田居。瑶歌阵阵,夏果飘香,缘溪嬉行,就入了北斗溪。小镇境内汉瑶杂居,花瑶将近占全镇人口一半,史称九溪瑶,千百年来传承着独具特色的“讨念拜”和“讨僚皈”等传统节日,挑花服饰、花瑶婚俗、花瑶村寨、花瑶饮食、花瑶山歌古朴神秘,风情万种。呜哇山歌、花瑶挑花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地各族群众的宝贵资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间节点,党员干部要转变理念、打通思路,把散落在“角落”的民族文化“拾”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双赢”。

发挥民族底蕴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以民族底蕴打造文化产业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民族文化向产业化转变优势明显。民族文化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在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同时催生文化新业态,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走出一条民族特色产业“致富路”。依托民族文化产业优势,实现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灵魂”,实现增收致富的“华丽转身”。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并传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概念中,有助于汇聚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广大群众争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者和推动者,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进步。

发挥合作社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农民增收,将民族文化融入合作社发展能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以特色民族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一方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合力量,以文化为基础,积极开发地方性、传统性手工艺品制作等文创产品资源,构建“文化产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模式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深度挖掘文化潜力,培育出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村、文化个体户及乡村文化产业带头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农民增收,实现文化富民和地方经济跨越发展。另一方面,以品牌效应助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文化品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提升品牌影响力,有利于重新定位贫困地区发展方向,重塑地区形象,寻求到更多的发展机遇。民族文化要传承和创新,走“品牌战略”是必然的选择,以文化资源作为产业“基石”,可以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把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做精、做优、做深,成为人民心底的一种“思想沉淀”,一种“生活的向往”。

发挥政府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民族文化产业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各级党委政府要固强补弱、扬长避短,积极疏通堵点,彻底激发民族文化产业的强劲动力。一方面,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文化产业扶贫间的关系。政府作为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主体,起到了主导性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来做好扶持和服务工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的作用,以加大投资力度为主要抓手,优先聘请贫困户到工厂打工等方式刺激文化产业发展,强化了文化“软实力”和对经济的“硬支撑”作用,让贫困地区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红利”。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民族文化产品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打通市场问题,仅仅依靠单一的销售模式严重阻滞了文化产品销售的速度,因此,打通民族文化产业市场突破口至关重要。政府要提高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速度,彻底破除传统商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降低文化产品运营成本,通过市场调研获取消费意向,以此定位产品营销策略,打通民族文化产品“最后一公里”。

文化需要薪火相传,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通过挖掘后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在传承和发展间找到“平衡点”,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甘雨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08/08/81091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