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破“壁垒”减少乡镇干部“隐性流失”

来源:红网 作者:李小光 编辑:王小杨 2020-07-02 11:44:03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人才对党的事业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乡镇一线,干部人才更是强化执政根基,提供公共服务的关键所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乡镇干部受制于干部身份及使用机制问题,人才“显性流失”锐减,但“隐性流失”现象频发。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干部“隐性流失”最主要表现在“在编不在岗”。上级部门以优势地位,以乡镇为人才“蓄水池”,不断抽取乡镇优质干部资源,造成乡镇优秀干部在“合法化”的外衣下“隐性流失”。同时,“人在心不在”。一些事业编制身份的干部,晋升空间有限,活力不足,既不愿意辞职,又缺乏绩效低下的惩罚,导致“人在心不在”,磨洋工、更加剧了乡镇干部隐性流失的现象。

并且,“人岗错配”现象突出。乡镇工作纷繁复杂,分工不明显,身兼多职,导致首尾难顾。同时,人岗不适配,外行人干内行事,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用不一,工作热情不高、行政效率低下,浪费行政资源。另一方面“鞭打快牛”问题严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部分能干善为的干部却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鞭打快牛现象明显,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情况突出,内生动力不足,形成结构性的人才隐性流失。

扼制乡镇干部“隐性流失”是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步骤,除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借调机制,更需要盘活当前的干部资源,打破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畅通人才流动的机制,用制度路径规避非制度下的“隐性流失”现象。

破除事业编与行政编之间的身份藩篱。减少乡镇公务员与事业编制干部之间的流动障碍,从顶层设计上激发事业编制身份干部想干想闯的活力,形成“鲶鱼效应”,打破乡镇干部身份论、阶层化的现象,有计划、有节奏地将一定比例的优秀事业编制干部转变为公务员身份,激事业编制人员的动力。特别是要借助“扩权强镇”的机遇,推动建构适宜乡镇一级政府人才使用的标准,尤其是要注意招聘“引得住、留得住、用得了”的干部,改变“招而难用、用而不适、适而不留”的局面,建立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用人体系,减少“隐性流失”的制度问题。

完善绩效评估与能上能下的选拔机制。改变乡镇低效率评估模式,建立基层导向、业务导向的薪酬激励模式,规避缺岗、借调、懒散人员等借用机制外衣不劳而获问题,减少既拿一样基本工资,又拿同等绩效的情况,建立公正正义、业务导向、多劳多得的绩效评估体系,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与此同时,建立能上能下的制度。必须建立可操作的退出机制,以制度性的压力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重塑乡镇干部正常的政治生态,打破编制等于护身符的状态,形成鼓励上进的健康格局,避免机制自净功能失灵,减少结构性的人才资源流失。

打通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干部途径。当前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干部队伍的力度不大,村干部与乡镇干部之间的存在一道难以跨越的制度屏障,应考虑进一步放宽优秀村干部入选乡镇干部的途径,既能有效激发大学生、优秀乡村人才投入乡村工作的热情,为乡镇干部提供优秀务实的干部血液,又能适应村(居)委会行政化的趋势,强化对基层的管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村干部提拔为乡镇干部的人员,多为当地人,他们普遍学历不高,但实践能力强;考试能力差,但业务水平过硬,适应乡镇工作,通过遴选跳离乡镇的可能性不大,能为乡镇留下大量的后备干部,稳定乡镇治理秩序与干部管理秩序,有利于减少“隐性流失”问题。

大力营造积极健康包容宽松的政治生态。要建立乡镇干部认同的政治环境,强化乡镇干部与党和政府的向心力、亲和力,疏导乡镇干部的心理压力,减少焦虑情绪,营造宽紧适当的工作氛围和和谐有友好的社会环境,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组织认同,激发工作效率,改善干部流失的政治生态。并且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建构有张力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敢作为的乡镇干部足够的信任,让乡镇干部敢闯敢拼,避免干得多错得多的不良习气,减少隐性流失现象。

乡镇干部“隐性流失”是影响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因素,有效控制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解决乡镇干部遇到的各类现实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绩效,打通最后一公里,增强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感与认同感,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来源:红网

作者:李小光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07/02/75900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