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质之变见证生态保护理念之变

来源:红网 作者:吴俊 编辑:刘艳秋 2020-04-24 11:25:11
时刻新闻
—分享—

4月23日,湖南日报发表通讯——《大通湖:水草去“心病”》。文章指出,从劣V类到V类、再到IV类,大通湖的水质正在持续改善。地处洞庭腹地的大通湖如何摘掉劣V类的“黑帽子”,加快让一湖清水入洞庭、汇长江?

“退养、截污、疏浚,修复水生态”“生态好了,水质清了,靠水而生,打造全国最大的水草基地,生态回馈群众百姓”……大通湖的水质之变是当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这一生态文明理念在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

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这是对一个地方发展的深深拷问。过去,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我们走过不少弯路。森林、绿树、土地遭到破坏,生态系统被创伤,安宁、舒适的环境被打破,群众百姓的环境权益受到严重威胁,为此,我们付出了惨痛代价。面对有限的环境容量,面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面对群众百姓的发展生存,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民共识,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业已成为执政常态。我们欣喜地看到,湖南湘江流域治理、下塞湖矮围拆除、违建别墅整治等行动,既是向污染治理宣战,也是绿色发展模式的彰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参与者、受益者。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有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常年从事生态监测、遗产保护、科普宣传、森林防火等工作,优良生态与绝版资源相得益彰,引得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在岳阳洞庭湖,由公务员、企业负责人、当地村民组成的志愿者,义务巡逻,全力留住江豚的微笑,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点亮了湖南省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在湖南农村一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庭院亮华美化绿化、垃圾污水治理三年行动,不少群众百姓投工投劳,积极支持、大力配合,共同让家园更美丽,生活更宜居。还有,在城市、社区,环保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投放,已然成为市民行动自觉和生活方式。众志成城,聚沙成塔,每个微小的力量都将汇聚成生态保护的强大洪流。

20日下午,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秦岭牛背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强调,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谨遵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把生态保护理念牢记于心,时刻绷紧绿色发展这根弦,我们就能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

来源:红网

作者:吴俊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04/24/70959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